兩岸觀策/政治與民生 到底孰輕孰重?

賴清德總統上月中拋出「賴十七條」後,各部會高官競相走在「兩國論」的前列,內政部長劉世芳喊出要讓賴總統「做臺灣國的主人」、教育部長鄭英耀表示「臺灣中國一邊一國」的說法「無庸置疑」,陸委會主委邱垂正則說這是一般的「通稱」。當前政府對兩岸關係的定位,距離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已越來越遠。

一九九一年時任總統李登輝以「我們對調整兩岸關係上的具體誠意」形容宣佈動員戡亂時期結束,同時也裁撤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作爲憲政秩序的因應,憲法增修條文規定,爲因應國家統一前需要,中華民國分爲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兩岸條例則以「大陸地區人民」定義在臺海彼岸的中華民國人民。二○二○年民進黨立委蔡易餘在該黨單獨過半時,曾提案修憲刪除「國家統一前」,最後自行撤案,未改變上述憲政秩序。

然則賴政府上臺之初,即無視這套憲政秩序,反搬出「國籍法」強調「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並自今年起積極查處兩岸人民各類證件,涵蓋大陸戶籍與身分證、居住證、大陸「國籍」等,政策目標劍指兩岸人民必須「畫清界線」。事實上,國籍法直到二○○○年修改前都明定「中國人」屬中華民國國籍。

「畫清界線」的另一步是管制兩岸人民往來,一方面嚴審大陸人來臺,另一方面收緊臺灣人赴陸,包含已推出宗教團體赴陸登錄系統,之後重頭戲是「兩岸條例」研議修法,特別是擬納管立法委員,赴陸前需經政府審查。難以想像,管控國會議員行動的念頭,竟出於自詡民主陣營的政府。

而由於「賴十七條」直接定義大陸爲「境外敵對勢力」,各部會近期研議的另一項重點是協助民衆「識讀中國威脅」。教育部已表示暑假將提供「國家認同」、「正確史觀」的教材,陸委會也點名北一女教師接受大陸央視訪問存有「國家忠誠」問題,已不適任。

即使先前因預算被刪減而聲稱會衝擊業務,但各部會執行起根本沒編預算的「賴十七條」卻極有效率,爭議也更多。其中清查軍公教是否持有大陸居住證,陸委會承認沒有法律依據,但海委會主委管碧玲卻稱已「依法全部註銷」會內三人的居住證,不知是海委會對大陸事務法規的瞭解比陸委會要來得通透?還是海委會系依大陸的法規向公安機關申請作廢?而清查除籍證明雖是依法行政,但在擾民壓力下也已兩度放寬解套方案,凸顯急就章政策弊病。

賴政府或許應反思,大陸政策難道沒有更急迫的民生事項?尤其如何協助大陸臺商應變關稅戰,海基會、陸委會都含糊其詞;柬埔寨日前將一百八十名臺籍詐騙嫌犯遣返大陸,政府更是一籌莫展。政治與民生,到底孰輕孰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