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與臺灣 孰輕孰重

(圖/新華社)

當前,整個西方都將稀土視爲最重要的「中國問題」,關於中美間的暫時休兵,恢復稀土供應也似乎成了唯一指標。

川普日前接受福斯新聞專訪時,強調「我們與中國相處得很好」,並對專訪主持人「中國威脅論」式的提問予以淡化,甚至駁斥。媒體談到中國對美國的各種攻擊,川普說,美國也是這麼對待中國的,「世界就是這樣運轉的」。不能不說,這是一個動聽的大實話。美國觀察家鹹認,川普已從極限施壓轉向風險管控。

另一方面,大陸民間學者也釋放善意,如金燦榮建議,邀請川普參加大陸的9月大閱兵,從二戰合作反法西斯的角度,彰顯中美合作的歷史意義與延續必要。

中美彼此釋放善意訊號的用意,自然是搭建「交易平臺」,將兩國關係導回正軌。有了交易平臺,就跨出了和平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剩下的就是交換條件。

毫無疑問,這是稀土鬥出的局面,再次印證毛澤東的理論,以鬥爭求團結,則團結存,以退讓求團結,則團結亡。

要正確認識北京的稀土策略,首先要了解,中國的全球戰略原則之一是「維持全球化貿易」。在此原則下,北京絕不會用稀土去加劇供應鏈脫鉤的趨勢,而會藉此鞏固現有結構,或以稀土爲基礎建構自主可控的新結構。

據此評估稀土戰略,其功能就是防止與西方硬着陸式的脫鉤,並在無可避免的供應鏈結構轉變趨勢下,確保結構的轉變有利於它想扶植的中小國家。

例如,中國可以用差別待遇,藉「稀土讓利」優待東南亞國家,以扶植此地區的半導體業,將產業結構調整成有利於中國的狀態。但對於「半導體美國隊」就予以緊縮,以平衡美方的脫鉤斷鏈策略。而半導體,當然可被歸類爲「軍民兩用」。

需要稀土的行業非常多,包含生物製藥業。因此可說,稀土卡脖子比半導體卡脖子更致命。

經此一役,聰明的川普自然知道利害關係,而美國除了尋求合作,再從合作中找到新鬥爭元素,並爭取自建稀土產業的時間,別無他途。

那麼,美方用解禁半導體管制交換稀土,能解決問題嗎?答案是不能。因爲美國用半導體卡中國脖子頂多再卡3年,中國用稀土卡美國脖子,卻可卡5至10年。如果北京連半導體都看不上眼,美國主要能交換的只有臺灣。

按北京的戰略思維,習近平想要的是中美重回合作軌道,以消除美國政治在經貿層面的干擾,而不會寄希望於美國協助解決中國內部的問題。臺灣問題,一直以來都被置於經濟問題之後,急迫性不高,所以北京不會鼓勵川普漫天喊價賣臺灣。

值得追問的是,對美國而言,稀土與臺灣孰輕孰重?(作者爲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