鏟子超人、社會韌性、國族認同的蛻變 呈現對臺灣至關重要的發展

▲ 花蓮光復的土石流後,估計至少有四十五萬以上的鏟子超人、義煮超人、機械超人、水電超人、國軍超人聚集在臺灣本島交通最不便的小鎮。(圖/古哥空拍法人提供)

●王宏恩/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副教授

花蓮光復的土石流後,一週內車站進站人次超過35萬,加上各種透過其他交通方式前往幫忙的人以及政府動員的上萬國軍,估計至少有四十五萬以上的鏟子超人、義煮超人、機械超人、水電超人、國軍超人聚集在臺灣本島交通最不便、卻在天災之後受傷最重的三萬人原鄉小鎮。

除了共同爲天災及人禍帶來的不幸祈禱與檢討之外,目前爲止的救災過程,也呈現出兩個對臺灣至關重要的發展。一個是社會韌性,第二則是國族認同。

花蓮救災 帶出社會韌性的真實考驗

何謂社會韌性?韌性不代表不會出事、也不代表出事後沒有損失,而是「出事後遇到損失、然後有多快的能力回到原狀」。這個從環境治理而慢慢擴散至天災治理的行政概念,近幾年也成爲國防政策的一部分。

賴清德政府上任後開始推動的全社會防衛韌性,也是基於類似的概念。不求沒有錯發生(畢竟很多是無法控制的外來因素)、也不求災害發生時毫無損失(有時硬是表面撐住,之後一斷了反而會全面崩解),而是平時準備額外資源以及訓練,在面臨損失發生後能迅速止損、復原、回到原狀。

這種強調韌性的社會治理方式並不容易,因爲會面臨持續的付出準備、而實際績效往往要災害發生時才能看出來,因此面對的挑戰在於人心的接受。

在全社會防衛韌性的計劃中,一旦中國軍事入侵,地方政府的災害應變中心扮演重要角色,因爲需要協調各地民防、防災士、社福團體、義警消、村裡長、替代役等來維持地方基本機能、動員機具維修、維持水電交通、協助前線醫療後送、維持治安等重大功能。而各地民衆理論上需要知道自己的角色,該器械動員就動員、具有助人能力就編隊協助、工廠糧倉需要就開啓、道路需要就維修、其他該躲就躲。

中央與民間的確有分工合作 但缺失仍不少

這一次的花蓮災情,瞬間、大規模、建築與交通機具損傷,給了臺灣社會考覈社會防衛韌性的機會。而從結果來觀察,中央政府與民間的確有一定程度的分工合作。

中央政府動員軍人進行大規模機具搬運清理、消毒、修築便道、動員臺鐵、臺電、臺水等進行快速整修與補給、提供疫苗、給藥、以及每日記者會(資訊整合);而民間則動員人力、財力、物力,透過交通而達到災區進行。當地的宗教團體、原民青年團體、社工、村裡長也發揮合作的功能。

而近40萬人次的協助,也意味着平均每個縣市都有一萬人以上的志工能量與願意在災害後投入救援的人,這些豐沛的救災能量將有助於臺灣面對其他災害時具有極高的救災人力與意願。

然而,這次救災過程中也暴露了不少目前臺灣社會韌性的弱點所在。中央與地方政府各行其事甚至公開衝突,通報與執行的落差,意味着全社會防衛韌性在設計上可能的弱點。

尤其是在交通動線、確保糧食與能源通道上,不一致的命令與規劃可能帶來更多危險。上千位志工在救災過程中受到各種工程傷害,甚至有志工不幸往生,代表着這樣的天然災害已經帶來險惡的環境。

而志工本身充滿熱情與活力但許多缺乏足夠的訓練、背景知識、與相關的裝備器材,而當地的醫療總能量顯然也不足(許多都是靠臨時在街上行走的醫護人員志工緊急給予治療),這樣在未來面對戰場上的爆炸或化學品擴散時恐怕有更大的損傷。而大家並沒有一致的資訊整合與物資整合平臺,雖然靠着熱血志工緊急架設,但同樣的策略在面對其他全臺等級的災害或電力網路不足時恐怕難以重複。

所謂的弱點其實也是機會。現有的全社會防衛韌性相關的討論與設計,能否接住這一批全民助人爲樂的風潮、榮耀與意願,在這難得的機會窗口進一步提高動機與訓練機會,來整合相關的個人、團體、技術與管道?

▼這次救災過程中也暴露了不少目前臺灣社會韌性的弱點所在。中央與地方政府各行其事甚至公開衝突,通報與執行的落差,意味着全社會防衛韌性在設計上可能的弱點。(圖/記者陳宏瑞攝)

國族認同蛻變 跨世代、種族的匯聚是全新的體驗

這個機會尤其重要,因爲這一次的救援過程中,由於需要大量的人力,正好產生了一個過去沒有的契機:國族認同的蛻變。

在這一次的救援過程中,透過Threads平臺大力的分享資訊(Threads的全世界使用人次剛超越X推特,而且臺灣人佔了Threads使用量的百分之二十,是最大的使用族羣),全臺許多學生、大大小小的YouTubers、甚至爲數衆多的外國籍居民,都前往花蓮光復幫忙。

花費龐大的交通費與時間,在烈日之下穿得厚厚的保護衣物跟雨鞋,揮汗如雨地拎起鏟子幫忙一整天,這光是節目效果做不出來的,而是跨世代、跨國籍的真心投入救災。

這產生了兩個效應:第一,這些影片的擴散,記錄下屬於這一代臺灣人的集體記憶。在2025年的秋天,臺灣人到了光復扛起鏟子挖土,接受義煮的食物,把渾身弄得髒兮兮卻備感光榮與接受無數的稱讚;爲臺灣這塊土地、其他臺灣人無償付出是值得光榮的。

這種集體記憶創造出了Benedict Anderson所說的共時性Simultaneity,就是國族認同成立的基礎──世上其他民族並沒有機會跟臺灣人共享這一段記憶,而其他民族也沒有能力刪除臺灣人這一段記憶。這是隻屬於臺灣人的暗號、臺灣人的國族敘事。

第二,因爲救災需要大規模人力投入,所以我們看到了大量高中生投入、棒球球員與外籍啦啦隊投入、大量外國YouTubers組隊投入、新住民二代投入、大量短期移工投入,白浪義工們與原住民互動熱絡互開玩笑,在車站高唱島嶼天光、體驗原住民的舞蹈感謝,並相約明年重建後的豐年祭見面。這就是臺灣國族認同範圍擴大的絕佳機會。

許多學生、外籍人士,透過這一次的志工投入,以實際的流汗出力來證明自己對臺灣這塊土地的熱愛,不只是嘴巴說說、不只是試吃臭豆腐賺個流量,而是實際透過costly signal來表達在危急時願意留下來付出的心。

因爲這一次的經驗與機會窗口,這讓臺灣的國族認同在繼續建構敘事的同時,勢必會把這一段歷史融入進去,讓臺灣認同的範圍突破過去的歷史框架而更爲擴大。這會讓臺灣認同本身更爲廣闊而強韌、進一步蛻變。

中國無所不用其極 要破壞臺灣新認同

這種國族敘事的蛻變是重要的,雖然許多每日經歷其中的臺灣人覺得上述說法有點小題大作,但中國顯然已經看到了這個蛻變的萌芽,而展開動作來進行扼殺。

中國目前對臺政策仍是反獨優先於促統,所以這次災難後還沒有看到中國到處募款或宣稱要派救難隊來援助臺灣省,但已經看到中國點名嘲笑臺獨網紅八炯等人、抹黃抹黑志工、或者試圖區分一般志工與青鳥運動、打擊忙完一整天后高唱島嶼天光的志工、動員中國與俄羅斯的帳號企圖將災難責任歸咎於中央政府並指責救災不力、假冒軍警消醫護人員抹黑動員過程的努力與投入等。

這些動作都符合著中國全力防止臺獨的策略,而這一次臺灣救災過程中萌芽的國族認同蛻變的契機就是中國要全力阻止的。

這樣的蛻變會成功、因此使得韌性更進一步提升嗎?接下來一年的敘事形塑與攻防將至爲重要。

如何讓這樣的集體記憶成爲國族認同中英雄敘事的一部分、並擴大國族認同的基礎,讓更多人重新奮起並突破下降中的政治效能感,而不是又退回過去朝野對抗的日常並被奪走詮釋與究責,我們將會在明年此時豐年祭的歌聲與圍圈中看到結果。

▼這一次的經驗與機會窗口,這讓臺灣的國族認同在繼續建構敘事的同時,勢必會把這一段歷史融入進去,讓臺灣認同的範圍突破過去的歷史框架而更爲擴大。這會讓臺灣認同本身更爲廣闊而強韌、進一步蛻變。(圖/記者林敬旻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轉載自「思想坦克」,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