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觀測-大陸軍民融合成美國眼中釘

「軍民融合」戰略旨在消除大陸軍方、國防與民用工業之間的壁壘。圖/新華社

時序剛進入2025年,美國立刻對大陸再下重手。美國國防部1月公佈最新版「中國涉軍企業」清單,家數較一年前增加逾60家,新納入網科巨頭騰訊、AI企業商湯、電池龍頭寧德時代、DRAM龍頭長鑫存儲等共134家公司,涵蓋AI、軍工、半導體、新能源、無人機、電子通訊、航天航太、生物基因、海洋工程等諸多新興及未來產業領域。

美國五角大廈每年發表的黑名單列出在美國直接或間接經營、並與共軍有直接或間接合作關係的「中國軍事企業」(CMC),此舉引發大陸強烈反彈,這讓美中科技對抗篇章再添新怨,凸顯大陸這些年推動的「軍民融合」戰略,如今已成爲美方眼中釘。

過去,大陸軍工產業發展上效仿蘇聯體制,軍民界線分明,且被少數國企壟斷,從而造成效率低落、內部腐敗及缺乏創新的流弊。但2012年底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上臺後,大陸開始轉向學習美國軍工複合體的發展經驗。

2015年3月,習近平在大陸全國人大會議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上,首次明確提出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爲國家戰略;2017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設立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並且由習近平出任主任;同年10月,中共十九大把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列爲國家戰略之一,隔年3月審議通過「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綱要」。

「軍民融合」戰略旨在消除大陸軍方、國防與民用工業之間的壁壘,將民間科技資源與創新活力引入僵滯的國營體系,推動軍用、民用科技資源的雙向流動和資源共享。當前許多兼具軍用潛力的商業技術與新興科技是由民企研發,例如無人機、AI、大數據,以及互聯網應用等。

更重要的是,「軍民融合」可說是這十年來大陸衆多重要科研計劃的主要核心,包括名聲響亮的「中國製造2025」,以及「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畫」、「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等等,都將軍民融合列爲重要任務。

然而,「軍民融合」戰略也讓民間企業與軍事實體之間的界限模糊化,推出後即引起美方警惕與制裁,2018年美中貿易戰與科技戰爆發後,如同「中國製造2025」、「千人計劃」,近年陸方已較少公開提「軍民融合」,高層講話多改以「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來取代。

美方對於「軍民融合」的擔憂,主要包括民企轉讓的技術可能被用於軍事用途,從而迅速提升共軍科技實力;美方還擔心大陸透過收購方式獲取先進技術,或是將技術與產品轉售第三國。以本次制裁來看,五角大廈將騰訊、寧德時代、長鑫存儲列入新名單,顯然有意在G2角力中持續打擊大陸科研發展的戰略,限制被美國視爲安全威脅的陸企。

儘管被納入黑名單的陸企,不會有直接的法律影響或商業制裁,但在美方具有政治意涵的的點名下,被納入黑名單即突顯企業與共軍的連結。爲了避免麻煩,企業可能會選擇避免與名單上的公司往來,主要投資者也可能會被要求撤資。同時,近年受到大陸政府鼓勵、具有先進技術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恐也有被美方列管的風險。

最近的一個觀察點是寧德時代爲了擴大全球業務與提升競爭力,正準備在香港上市,但如今被美國列入黑名單,其上市募資會否受到影響,境外投資人會有何後續動作,都是接下來觀察的重點。

但因「軍民融合」確實可強化大陸的國防工業創新,並促進科研實力,從而提升產業升級。以去年底迄今網路上流傳、引發熱議的大陸第六代戰機、潛射海空無人機等成果,可說是大陸「軍民融合」戰略落實、推動軍工與科技產業迅速發展的寫照。預料在3月初大陸全國「兩會」(人大、政協會議)登場期間,攸關「軍民融合」的內涵闡述,仍將是各界關注焦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