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調查:Q1碳信用淨髮行量吃緊 碳信用市場現四趨勢
臺灣碳權數位經濟發展協會(TCDD)舉辦「4P翻轉綠色動力」研討會。英國碳信用評級機構Sylvera與臺灣產學者界均發表專題演講,並有產官學圓桌論壇,討論企業、金融、科技、法律等面向如何共同推動綠色轉型。
Sylvera亞太區負責人Louis Booth指出,儘管對抗氣候變遷近來遭到不少強烈反對,但企業淨零氣候行動依舊堅定,優質碳信用即將面臨供應緊縮,隨着企業堅持永續投資,對抗氣候變遷,有可能會推升碳信用價格上漲。因此,他建議碳信用買家應及早部署。
Sylvera研究團隊指出,2025年第一季的碳信用市場呈現以下四大趨勢:
1.碳信用淨髮行吃緊:發行量與到期量接近,市場進入供需緊張狀態。碳信用發行量爲5,563萬份,到期量爲5,456萬份,兩者相差 1.9%,與 2024 年第一季的發行量 8,303 萬份和到期量5,469萬份相比,兩者相差 51.81%。
2.REDD+到期量仍居高:與過去七年一樣,REDD+ 專案仍然是第一季到期數量最多的專案類型,共1,596萬個,佔專案類型的31%。
3.廢棄物管理專案到期比例創新高:2025年第一季到期比率爲 10%,佔碳信用到期的比例達到十年來的最高水平,比去年同期增長了一倍。沼氣和改進森林管理 (IFM) 的情況也類似,顯示新興專案的重要性逐漸提升。
4.市場結構逐漸趨於短期化與流動性導向:從到期的碳信用的天期來看,3-5年的天期是碳信用市場主流,從2021年以來3-5年的碳信用佔比從32%增加爲60%。
Sylvera對碳權的評級標準嚴謹,針對碳信用定義爲:「代表一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經由專案活動直接減少或移除大氣,且在環境上具顯著持續性的單位。」Sylvera評級體系有三大核心指標:穩健的碳覈算、額外性(附加性)以及長久性,並輔以對社區與生物多樣性協益的評估。
臺灣碳權數位經濟發展協會(TCDD)與Sylvera也共同發表「界定碳信用品質《Defining Carbon Credit Quality》」。由這份聯合報告的案例,可發現不同類型專案的碳品質及其效益存在四大差異,分別是:
1.避免毀林專案(REDD+)與再生能源專案中,兩者平均的碳效益得分都接近100%,但分佈範圍差異懸殊。
2.REDD+專案的表現兩極:有些項目因保護區內森林砍伐率反而超過基線,導致碳得分接近0%;也有項目採取極爲保守的核髮量,實際減碳遠高於核發量,碳得分大幅超過100%。
3.再生能源項目表現穩定:碳得分非常集中,大多介於94%至104%之間,顯示透過第三方數據稽覈,其實際發電減碳量與專案報告值幾乎相符。
4.造林與再造林(ARR)專案落差大:相關碳移除型專案的平均碳得分相對最低,且差異較大;分數偏低的案例多與種植面積誇大或未通報的植栽損失有關。
透過相關數據可發現,高品質碳權並非侷限於某單一類型的專案。即便被視爲自然碳匯的造林移除計劃,品質仍要取決於個別專案執行的嚴謹程度。臺灣碳權數位經濟發展協會(TCDD)理事長黃釗盈提醒導入國際評級機制的重要性,她說,可藉由客觀分數和分析,讓市場參與者識別出真正高品質的碳權專案,以避免被低品質、誇大減量效益的專案所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