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化金融服務支持“三農”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時期,農村金融作爲支持“三農”發展的重要力量,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近期,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佈《關於紮實做好2025年“三農”金融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提出,深化“三農”金融體制機制改革、增強“三農”重點領域金融供給、持續改善“三農”金融服務質效等具體要求。未來,金融機構如何進一步發力引導信貸資金支持“三農”領域?記者採訪了金融機構有關負責人和業內專家。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做好“三農”金融工作需要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通知》提出,健全層次分明、優勢互補、有序競爭的農村金融服務機構體系。
銀行體系需要完善差異化金融服務體系助力“三農”。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大中小銀行之間需要分別調整支持“三農”的發展規劃,在傾斜金融資源的同時良性競爭、優勢互補,共同開創金融服務“三農”的新局面。
政策性金融是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發展銀行作爲我國農業領域唯一的政策性銀行,在助力“三農”工作中發揮着重要作用。與商業銀行相比,農發行作爲政策性銀行,其貸款資金具有三大特性。一是貸款價格優惠,其貸款利率低於商業銀行同類產品。二是貸款資金充足,動輒幾十億元的項目貸款資金需求都能滿足。三是貸款期限較長。這三大特性與涉農項目資金需求相吻合。農發行相關負責人表示,將不斷優化和改進金融服務,引導資金反哺“三農”。截至2025年3月末,該行累計投放農地類貸款1046.9億元,有力支持了高標準農田提質增效等。
國有大行相較於中小商業銀行在資金成本上有優勢,在服務“三農”中發揮着重要作用。近期披露的2024年財報顯示,國有大行加大了支持“三農”力度。建設銀行2024年度涉農貸款餘額3.33萬億元,較2023年末增加2513.19億元,增幅8.16%。郵儲銀行2024年度涉農貸款餘額2.29萬億元,較2023年末增加2545.72億元,餘額佔客戶貸款總額的比例超過25%,增速高於全行各項貸款增速。
未來,國有大行需補齊農村網點不足短板,不斷下沉服務。農業銀行董事長谷澍表示:“農行突出‘服務鄉村振興領軍銀行’和‘服務實體經濟主力銀行’兩大定位,持續強化和調優高質量金融供給,‘三農’和實體經濟金融服務步履更實、成色更足。做優做強服務‘三農’主責主業,堅持向縣域農村傾斜金融資源,共有5.5萬名縣域客戶經理辛勤奔走在鄉村一線。”
中小銀行尤其是農村中小銀行,在金融助農方面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農村商業銀行需要按照“支農支小”的定位,積極紮根基層,爲“三農”提供金融服務。浙江農商聯合銀行轄內龍港農商銀行通過到田間地頭走訪、下沉金融服務,截至今年3月末,累計走訪農戶3.68萬戶,累計發放涉農貸款133.29億元。北京農商銀行持續加大鄉村振興領域貸款投放,截至2024年末,涉農貸款餘額較2024年初增長19.96個百分點,規模和增量均創歷史新高。
“未來需要持續推動金融各類參與主體逐步構建整體協同、分工明晰的服務網絡,打造好涉農金融生態圈。構建政策性金融、大型國有銀行、中小銀行協同配合的多層次、差異化農村金融體系。”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
保障重點金融供給
“洪範八政,食爲政首。”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首要任務,也是金融業支持“三農”的重點。
《通知》明確提出,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金融供給。銀行業保險業要大力支持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鼓勵加大對糧食產能提升重點縣的信貸投放,積極配合地方開展糧油種植專項貸款貼息試點。
工作中,金融機構紛紛發力保障重要農產品金融供給。農業發展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2025年農發行全力支持糧油收儲,錨定服務國家糧食安全主力銀行職能定位,堅決保障中央和地方儲備增儲和輪換資金供應,做到應支持盡支持、能支持全支持,切實發揮政策性糧食收儲專辦銀行作用。支持多元主體入市收購,做好夏糧、秋糧收購信貸資金供應,鞏固提升收購資金供應主渠道地位。
工商銀行副行長張守川說:“工行聯合多方啓動保障糧食安全共同行動,2024年涉農貸款增加近8000億元。”農業銀行爲種糧農戶專屬打造“糧農e貸”產品。農業銀行年報顯示,農行強化糧食全產業鏈金融服務,2024年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保供相關領域貸款餘額9945億元,新增1499億元。
多地農商行積極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助力糧食生產。浙江農商聯合銀行轄內樂清農商銀行將種糧補貼等政策納入授信模型,實現“補貼確權即放款”,在春耕前提前發放助耕貸款4.56億元支持139戶種糧大戶。浙江農商聯合銀行轄內瑞安農商銀行建立信貸服務綠色通道,實行助耕貸款優先受理、優先辦結機制,實現貸款1個工作日內辦結。此外,出臺延期還款、無還本續貸等專項政策支持,解決農戶後顧之憂。
“糧食生產具有季節性,商業銀行需要主動對接糧食生產經營主體,提高信貸便利性,確保金融助力糧食安全,不誤農時。金融機構需要傾力保障糧食生產各個環節、各類主體的信貸需求。聚焦糧食生產、加工、運輸、儲備等全產業鏈環節,圍繞促進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玉米單產提升工程和噸糧田創建、強化糧食生產主體擴大產能等重點任務,加強信貸產品創新,有效滿足種糧主體信貸需求,助力保障糧食全產業鏈安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謝玲紅說。
提升數字金融水平
數字化是推動銀行業金融服務變革和發展的重要引擎。數字金融依託數字技術,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對實體分支機構的依賴,顯著降低了交易的可變成本,減少了地域隔閡,推動了普惠金融的發展。數字金融在中國鄉村通過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以發展速度更快、綜合成本更低、商業可持續性更久的方式促進信貸資金在農村地區投放,促進了鄉村金融供給。
《通知》提出,提升農村數字金融發展水平。各金融監管局要主動與地方政府部門協調聯動,推動將更多涉農信用信息納入當地融資信用平臺,在依法合規、數據安全的前提下,拓展農村金融信息來源,完善數據共享機制。銀行機構要利用科技賦能,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提升涉農信貸服務質效。
數字化手段可以助力金融機構解決農村金融市場拓展中面臨的涉農企業信用評級不充分、抵押品缺乏等問題。目前,銀行機構與稅務部門深化“銀稅互動”合作機制。廣西桂林萬禾農產品有限公司財務負責人徐橋貴介紹,公司作爲當地重點農業龍頭企業,連續多年保持納稅信用A級資質,公司通過“銀稅互動”平臺,於2024年從郵儲銀行、柳州銀行分別獲得400萬元和200萬元信用貸款。
“未來需要加快農村數實融合,優化農村信用環境。部分金融機構主動對接工商、稅務、公安、醫保、水利、農業等部門,加強數據共享,打通涉農數據融合應用通道,着力解決政府、金融、企業、農戶等多方信息不對稱、數據共享難等問題。”董希淼說。
農業銀行行長王志恆表示,農行依託科技手段持續優化業務流程,全面深化大數據運用,豐富完善“農銀e貸”“農銀思享”“農銀睿達司庫”等數字化產品與服務供給,更好滿足個性化、多元化金融需求。(經濟日報記者 彭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