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出來的陽光:軍哥書屋與一座城的治理巧思

陽光,一寸寸爬上防空洞的水泥地,透過屋頂的玻璃瓦,覆在舊書脊上。

曾幾何時,這光,只能停留到早上十點。破敗待拆的樓房矗立在四周,像未愈的傷疤。尋訪的遊人,需穿過長長的小徑,才能抵達藏於鐵路五村的洞中書屋。

遊客和居民的聲音響起:它,是城市的臉面,該擦亮。

於是,磚塊落下,待拆的房屋如同一個巨大的變形金剛,慢慢地搖晃着卸下身段。這裡,沒有轟鳴的爆破,是工匠搭起架子,一錘一錘,小心翼翼。怕驚擾了洞中沉睡的書香,怕震落了牆頭剛畫的塗鴉。

拆掉之後,光,再無阻擋。

黃桷坪街道以“一鎮街一實事”項目爲切入口,及時收集並推動解決羣衆急難愁盼問題,讓軍哥書屋周邊從髒亂差的待拆除區域蛻變成文藝範的文化綜合體。

這是重慶市九龍坡區黃桷坪街道城市治理的縮影,是城市治理水平提質升級的體現,也是大美城區建設的黃桷坪實踐。

一磚一瓦拆出的故事

讓效率爲文化讓路

軍哥書屋周邊,曾經矗立着四棟舊樓,人去樓空的樓,失去了生機與活力,且慢慢地與環境變得格格不入。這些樓,就像是城市肌體上突兀的“瘤子”,也擋住了軍哥書屋渴望的陽光。

“轟隆”一聲,本是最快的選擇。幾十米外,軍哥書屋靜默着。

這個藏身防空洞的方寸之地,經不起蠻力的震盪。於是,街道對距離軍哥書屋最近的那棟樓,選擇了一種看起來有些笨拙卻充滿了對文化的保護方式:搭起密密麻麻的腳手架,工人攀援而上,用最原始的方式,一磚一瓦,剝離那些早已徵收卻遲遲未拆的舊樓骨架。灰塵揚起又落下,時間彷彿被拉長。這緩慢的剝離,是對城市記憶最輕柔的拂拭。

爲何要還這個書屋一片陽光?今年年初,周邊居民和遊客的呼聲,如同投入湖心的石子,漣漪盪開,觸動了黃桷坪街道黨工委的心絃。

黃桷坪街道在主動走訪羣衆、梳理九龍民聲和民呼我爲等網絡問政臺賬的過程中發現,周邊居民和遊客多次提到軍哥書屋存在的問題,其中主要集中在周邊環境較差。

黃桷坪街道經過進一步調查發現,軍哥書屋周邊有鐵路五村7棟、13棟、新3棟、81號等4棟居民樓,均已納入黃桷坪長江大橋一期徵收項目範圍。由於拆除作業受地形限制,4棟樓多年徵而未拆,成爲生活和建築垃圾傾倒場地。

黃桷街道黨工委、辦事處高度重視,隨即將軍哥書屋周邊綜合環境煥新升級作爲集中整治“一鎮街一實事”項目,專班推進,掛圖作戰。同時主動對接土儲、規劃等部門,立即啓動房屋拆除工作,用時20天完成4棟房屋拆除工作。

瓦礫清運走後,廢墟之上,陽光第一次毫無保留地傾瀉在書屋門前。

這不僅是物理空間的變化,更是治理者對“景區城市”“客廳城市”理念的踐行——乾淨、整潔、有序的起點,源自對城市文化根脈的敬畏。陽光灑落,照亮的不只是地面,還有城市治理的初心:爲珍貴的文化符號,一寸寸,拆出讓文化呼吸的空間。

洞中書頁“聯動”世界

小空間催生大生態

爲何遊客對軍哥書屋的建議會引起這麼大的漣漪?

時間回撥到2021年,軍哥將他的書屋搬進鐵路五村這處廢棄的防空洞。

重慶人對防空洞的特殊情結,加上主人對舊書舊物的執着,讓這方寸之地成了巨大的磁場。

每天,天南海北的年輕面孔,拖着行李箱紛至沓來。清晨七點,軍哥開門,最早的訪客已等在門外。夜至十點半關門,總有人帶着不捨離去。冰凍的老鷹茶、瓶裝的天府可樂,在洞中恆溫的清涼裡,與泛黃的舊書頁相遇,勾起許多人記憶中“小時候的味道”。

店員塔塔,一頭金色的頭髮,這位去年畢業的“00後”,享受着這份自由與舊時光交織的快樂。她說,95%的訪客是年輕人,其中八成是年輕女孩,來的人多了,書屋的名氣越來越大,天南海北的年輕人喜歡這裡的同時,也帶動了周邊的熱度。

然而,單一的書屋雖然具備強大的吸引力,卻如同孤島,難以承載更豐富的體驗與消費。

黃桷坪街道對於這裡治理的巧思,在於順勢而爲,像藤蔓般沿着石壁攀爬生長——

路的盡頭是書與茶:從黃桷坪街道辦事處通往書屋的路,硬化了。街道通過引入三方資金注入38萬元,建起擁有72個車位的停車場。遊客停了車,便能悠然步行,讓脣齒間的蹄花麻辣香與洞中的墨香無縫銜接。

壩壩茶香漫出洞口:書屋入口旁,清理掉堆積的“建渣”,三角道社區與軍哥聯手,擺了壩壩茶攤位。防空洞石壁滲出的天然涼氣,與露天壩子裡滾燙的蓋碗茶香,奇妙交融。堅韌與閒適,在此刻變得如此美妙。

集裝箱載來新市集:引入的第三方資金,在空地建起集裝箱市集,“軍哥書屋文化綜合體”破繭而出。單一的閱讀空間,蝶變爲容納攝影展(當地歷史、電廠圖片)、休閒茶座、創意消費的複合文化容器。

塗鴉引少年駐足:今年五月底,社區在“藝繪黃桷”主題下,香飄飄奶茶商家在綜合體旁繪就巨幅時代少年團的塗鴉,這裡還配套有20餘個車位的小停車場,迎接着慕名而來的少男少女拍照打卡。這裡,正成爲九龍坡區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裡,一個不斷跳動的活力心臟。

洞中一隅,世界在此交匯。

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循着社交媒體上的光影而來。斯坦福大學教授薛人望來到這裡流連忘返,演員洪劍濤也來此體驗。韓國友人說,是“deepseek”指引而來;新加坡訪客手持《聯合早報》的報道,萬里奔赴。

塔塔熟練地用英語向西班牙客人介紹着重慶的特色。東華大學的研究生,將這裡寫進了畢業論文。電視劇《七根心簡》的鏡頭,捕捉過它的獨特光影。印着“軍哥書屋”的文創布袋,甚至漂流到了新加坡的街頭。防空洞裡的舊書頁,正翻動出意想不到的廣闊世界。

萌寵上牆,藝術共生

塗鴉街裡的治理巧思

軍哥書屋周邊環境的改變,是城市治理的一個縮影。

而提升城市“顏值”,考驗的不僅是財力,更是治理的智慧與制度的彈性。

三角道社區黨支部書記胡英說,在區委、區政府的指導下,在街道的協助下,這裡也找到了一條充滿人情味且可複製的路:通過與漂泊在黃桷坪的藝術家(“黃漂”)合作,以“志願服務換資源”——街道和社區提供寶貴的牆面作爲畫布,藝術家留下作品,並可在畫作下方留下自己的聯繫方式。

今年春節,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上映後,街道就將引爆網絡的哪吒塗鴉搬到了牆上,成爲這場雙向奔赴最耀眼的勳章。

藝術家的才華得到展示,粉絲也隨之增長,又給社區帶來了靈感。黃桷坪街道以三角道社區爲例,獲得了點亮公共空間的藝術精品,社區煥發了生機。

重慶作爲全國知名的寵物友好城市,黃桷坪街道將寵物也邀請來當城市的“主人”,若居民想讓自己心愛的貓狗“躍然牆上”卻苦於不會動筆,塗鴉僅收取100元顏料費,就能請專業人士代爲實現心願。這極低的參與門檻,讓萌寵的憨態可掬躍然於冰冷牆面,呼應着重慶作爲“寵物友好城市”的脈脈溫情。國際著名塗鴉藝術家Raiko的鉅作加入,更爲黃桷坪塗抹上世界級的藝術亮色。

未來的龍吟路,將是一條以塗鴉藝術爲靈魂的特色街區。制度創新的活水,持續爲街巷注入蓬勃的生機。

這遠不止是“美化”工程,它生動詮釋着“以城養城、以城建城、以城興城”的深刻內涵。它顯著降低了財政直接投入城市運維的成本(精準呼應“財政投入城市運維費只減不增”的目標),通過撬動社會力量(藝術家志願創作、居民小額付費參與)共建共享,實現了城市美學更新與社區情感凝聚的雙重豐收。這是“經營城市”理念在毛細血管層面的精巧落地與成功實踐。

媒體觀察>>

網紅流量與市井煙火的交響

軍哥書屋的蝶變之路,是九龍坡區大美城區建設進程中一枚極具說服力的樣本切片。

它無聲而有力地演繹着城市治理現代化的豐富層次:

“景區城市”的沉浸式生長:軍哥書屋從隱身破敗房屋到蛻變爲文化綜合體的核心磁場,周邊環境整治(包括拆除危房、硬化道路、新建停車場、清除建渣)是夯實地基的關鍵一步。而塗鴉藝術、集裝箱市集、壩壩茶、多元展覽的引入,則是在精心培育沉浸式、可深度體驗的文化消費場景,悄然推動區域從“擁有景點”向“本身即是景區”的華麗轉身,爲“旅遊人次和人均消費提升”的目標註入了鮮活動能。

“經營城市”的可持續之道:撬動三方資本建設停車場和集裝箱市集、推行“塗鴉換資源”創新模式,有效減輕了政府直接投入的壓力,探索出一條財政資金高效利用和社會資本活力迸發、協同並進的新路徑,爲“財政投入城市運維費只減不增”的硬指標貢獻了充滿智慧的基層答案。

在軍哥書屋門口,拖着拉桿箱的年輕女孩與端着蓋碗茶的老街坊共享一片樹蔭;西班牙遊客在洞中啜飲老鷹茶後,將目光投向防空洞的深處;韓國青年說是循着“deepseek”的指引而來。此刻,重慶人記憶深處的那段歷史,與奔涌於全球互聯網的流量,在這裡交織、共鳴、生長。

今後,“軍哥書屋文化綜合體”將常態化開展和運營藝術市集、主題展覽、軍哥壩壩茶等活動,與此同時推動品牌活動打造,實施社區深度賦能計劃,優化軍哥書屋文化綜合體至鐵路四村鐵路線、黃桷坪塗鴉街、交通茶館的步行路徑,將綠植牆、特色場景等串聯,打造聯動發展旅遊路線,推動黃桷坪全域旅遊蓬勃發展。(上游新聞 王渝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