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產地】甜莃果園:守護質樸生活初心的梨山桃樂園
文字 郭正偉/攝影 吳尚鴻、郭正偉
照片提供 許漢忠
臺中市和平區的梨山地區海拔約一千八百公尺,加上適合種植溫帶水果的溫差,成爲臺灣著名且重要的水梨、蘋果與高山水蜜桃產區。甜莃果園坐落中部橫貫公路宜蘭支線約五十七K處,屬於梨山靠外圍區域的果樹園。七月初的採訪日,臨近丹娜絲颱風前夕,在地出身的許漢忠搶着風雨欲來的時限,想先將第一批水蜜桃送食安檢驗,確認品質無虞,才能準備採果、出貨。
山上早晨的風景明亮乾淨,風輕輕的,晴朗陽光舒服曬出微汗。公路兩側盡是不同農家的果園,遠遠望去,深綠果樹掛着數量不一的淺色套袋,一閃一閃像金花盛開燦爛,袋裡果實們耐心靜等成熟。不知道是誰家的防猴害音響喇叭,環山播放震天價響的流行歌,周杰倫剛結束,現在是林俊杰。
近環山部落的山間,果樹園滿布。
許漢忠經營甜莃果園剛好滿十年。
用汗水換整園甘甜
許漢忠領着我們走進自家果園,不注意先撞到蘋果樹林間的幾顆蘋果,繼續往上走,已套袋的水蜜桃樹與梨樹自眼前交相展開。「我這邊是蘋果跟水蜜桃佔大宗。」許漢忠伸手拆開樹間的桃子套袋,約六、七分熟的水蜜桃露出,甜蜜香氣淡淡散開,吃桃渴望莫名就被勾引出來。「我種的水蜜桃品種有三種,分別是中津白桃、上海蜜與山根桃。收成的時間也剛好錯開來,大約會有隔兩週的成熟時間差。」
務農需要高度的體力與規律性,許漢忠說自己幾乎沒有休閒生活。晚上大約九點多就寢,清晨五點醒來開始工作,晨間巡視果樹,管理生長,每一天、每一季都有該做的工事。他以水蜜桃樹爲例,「五月我巡果園的時候,會特別注意葉子的狀況,友善環境種植的關係,在這時期,沒有用藥的果樹比較容易出狀況。」
一般常認爲水蜜桃是嬌嫩、難照料的水果,許漢忠笑說,照顧水蜜桃的確是細緻入微的工作。「每年大概三月中旬,水蜜桃會開始開花。四月初至中旬就可以見到果實。爲了讓果實維持生長品質,我會先做第一次疏果,去除徒長枝或多餘果實;套袋前會再做第二次疏果。」許漢忠說明園內水蜜桃的生長循環,「套袋目的是爲了防蟲害,大概會在採收前一個月進行。」
梨山甜莃果園佔地約一點七公頃。
園內預計第一波收成爲中津白桃。
水蜜桃特別怕水。「過多的雨水會嚴重影響水蜜桃口感,甚至裂果。」許漢忠也觀察到,近年蟲害變多了。「可能是因爲氣候變遷,梨山整體溫度漸攀,不少外圍的果園都感受到,逐年提高的溫度影響收成,而且採收季節也普遍開始延後。」氣溫影響土地種植情況,原本山上不常見的果蠅也開始出現,重視環境友善耕作的他,選擇以噴灑肉桂精油等有機資材做防治。果園裡除草則以手工、機器拔除替代除草劑,「畢竟除草劑或多或少都可能會被果樹吸收,我很難說對健康有沒有影響。」
這也意味着農務過程,照顧果樹需更細膩且費心,但也是這樣的堅持與良好品質,讓甜莃果園出品的水果,得以通過嚴格檢核,成功上架了如「臺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無毒農」等知名銷售通路,闖出一番受大衆喜愛的佳績。
桃樂園中的家庭生活
談起當初順應父親退休的時機接手果園,許漢忠認爲是一場「面對未知挑戰」的創業歷程。從工程師轉爲農夫,雖感辛苦,卻獲得了一種生活的「自在」感受。「就像從受僱的人變成老闆身分,要自己承擔所有壓力。」許漢忠的笑容透着一種與自然共生的療愈,「但相較於工程師的上級壓力、隨時待命的緊繃,務農更需要學習的,是與大自然相處,順應天候的謙卑與耐性。」
儘管看着父母從農超過三十年,但這是第一次,必須自己獨自擔起所有責任。「剛開始的兩三年,還是跟着我父親一起做,從實作累積經驗。」許漢忠回想當初:「當初從農,我其實沒想太多關於有機或減藥的種植想法,但隨着我熟悉照顧果樹的農務,纔開始感受到環境友善跟安全用藥的重要。」如同俗諺常言「什麼因種出什麼果」,在親近土地的過程中,他察覺每一次行動都細細牽動着日後的收成情況,如果希望種者安心、吃者健康,而富饒土地能久長,環境友善耕作是必要的選擇。
桃花盛開,象徵着日後收成的豐碩。
務農讓許漢忠與家庭分隔兩處,不過他仍在其中努力尋求平衡。「就算要回家,還是得先把果園的事情處理完。」許漢忠解釋爲何不自己開車回新竹,「我還是要一大起起牀先巡園、除草,確認每棵果樹狀況,忙到下午才能離開去宜蘭搭車。如果忙了一天還要開長途車程,對體力、安全都不太好。」比較不忙的時候,可以待個一週,但更常是回家兩天就得再上山。
沒有辦法隨時陪伴家人,成爲務農生活裡的一點遺憾。「現在小朋友課業壓力真的很大,就算下課回家也都在寫作業、讀書應付考試,才國小耶。我們國小下課都在玩或看電視吧?」許漢忠口氣透出不捨,「暑假家人會上山來,我太太也會希望我帶女兒到果園走走。」相較平常在都市的學業競爭,果園的自然環境能讓孩子放鬆,消融壓力,像一座「桃」樂園。
「務農就是創業,也是學習跟自然相處的過程。」許漢忠說。
梨山上的冬天,是整理果樹的時間。
從農苦樂皆始於難題
務農之路充滿難題,比如近年極端氣候影響,蘋果因爲開花期下雨或低溫,導致結果率下降,許漢忠說,即將收成的今年,甚至有可能不足過往五成。園內也曾遭遇乾旱問題,爲了應對,他斥資百萬挖了一口井確保水源。「營運果園的資本就是一項難題,初期我在硬體投資超過四、五百萬;每年的人事、肥料、資材等,營運成本也差不多三百萬,一次產量受損就很難補足。」
行銷也是當代青農不可或缺的能力,父親一輩的通路常直接透過行口,價格因此受限,「我慶幸自己比較早改用經營社羣的方式行銷品牌、自產自銷,上架的通路也是我一個一個找。目前的銷售模式,是我認爲品質搭配銷售量的最佳值。」採收型態同樣多所注重,水蜜桃保存不易,許漢忠說:「我通常會在七、八分熟時採收,方便運輸,也減低受損,抵達消費者手中,桃子已經後熟至最好吃的時候。」
因自產自銷,蜜桃產季出貨期,是園內忙碌大事之一。
採果之後,就要確認品質、重量,分類鮮果。
園內的稱重、選果設施。
趁着採訪,許漢忠以身爲種植者的觀點,提供我們市場上選擇水蜜桃的秘訣:「選大顆一點、帶有蒂頭的果實。」有蒂頭的桃子,大概都代表是從果樹上採收的;沒有蒂頭的,有時可能撿拾自落果,吃起來口感會偏酸或不佳。「紅不紅是品種、日照因素,熟度纔是影響水蜜桃美味程度的關鍵。」他提醒愛吃桃的朋友,收到高山桃記得放常溫通風處等待後熟,當偏白、偏綠的部分轉黃,香氣越來越濃,就是熟度夠了,最美味的時候。
離開喧鬧都市的華美與壓力,許漢忠選擇返回家鄉全心經營果園,他笑說盡管生活看似很無聊、單一,卻每天都有事要忙,喜歡現在簡樸、單純的生活。對於有志如他轉業務農的朋友,許漢忠則給出肺腑心得:「務農雖然辛苦,但只要用心,不投機取巧,就可以取得好成績。」
多半獨自在山上打拚的許漢忠,心中仍時時緊繫着妻女。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鄉間小路雜誌》。
※瞭解更多,歡迎前往《鄉間小路粉專》。
※本文由鄉間小路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