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產地】奶與蜜的復興地

文字 何立翔/攝影 吳尚鴻

照片提供 桃園市復興區農會

現任桃園市復興區農會總幹事高理忠(Tanga Maray)曾服務杏壇逾三十年,並獲教育部師鐸獎,主修聲樂專長的他,說起話來有種溫潤的質地,「除了大家熟知的水蜜桃,復興區其實還有非常多特產,一月到十二月一字排開,就有香菇、枇杷、桶柑、桂竹筍、繡球花、綠竹筍、水蜜桃、水梨、奇異果、甜柿、高麗菜、聖誕紅,甚至還有蜜李、咖啡、蜂蜜……在我眼裡,這裡就像《聖經》裡描述的『奶與蜜之地』。」對於復興區豐饒的各種農作物產,高理忠如數家珍。

復興區農會的「彩虹原夢館」除了水蜜桃產品,還充滿各種特色物產。

得天獨厚桃花源

好奇復興區、拉拉山能種出來漂亮又好吃的水蜜桃,關鍵是什麼?高理忠略加思索、語帶妙趣地說:「有個說法是,因爲地形的關係。」由於山域與山域間的空間開闊,讓山脈東邊宜蘭平原的氣流能沿着蘭陽溪谷一路深入、不斷流通至此,或許受太平洋的風吹,真讓拉拉山結出來的水蜜桃,因此有了不一樣的滋味也未可知。

農會的秘書王壽志強補充,復興區也因地處較高緯度,以致種植區域的海拔高度雖不及梨山,卻也能形成足夠低溫的環境:「對照江湖傳言:水蜜桃要好吃,必須滿足『五℃』、『累計一千小時』兩個條件,好像有一點道理。」

在復興區的水蜜桃產業鏈中,農會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除了長期和農試所、農改場保持密切技術合作,也協助提供農業資材給需要的農友,最重要的是,採收之後協助農友代銷,是復興區水蜜桃對外輸出的重要環節。王壽志強說:「其他地區的農會,像新竹、善化、下營……全臺各地,都會來下單,接下來要一路忙到八月底了。」儼然是一場「甜蜜的負荷」。

新竹縣尖石鄉出身的高理忠,國中時隨父親遷居至復興,半生職涯也多在此度過。

蜜桃產銷 農會隨行

「七月是高山水蜜桃產季正要開始的時候。」總幹事與秘書帶我們走到包裝區,參觀水蜜桃品檢、裝盒的出貨流程,並說明:「目前農會收到的就是一般說的早桃或中桃,看起來多爲『大久保』,八月之後的晚桃,應該就會以『上海蜜』爲主了。」

一走進包裝區,強大的冷氣撲面,桃子也要吹冷氣?供銷部主任宋月英笑說:「水蜜桃太熱會化掉!真的,不開玩笑,我們每天有兩臺冷鏈車持續在外面跑,一臺上山收桃,一臺下山出貨。」宋月英口中的收桃,指的是農會與在地桃農的契約合作。

農友前一天預估好明日將採收的果量,隔天農會專車就會前往收取,以彼此都合適的價格收購、代銷,省卻農友們的行銷成本;收取過程中,維持低溫與防震包裝等都特別注重;水蜜桃抵達農會後會接受品檢,從最基本的大小分級、叮蛀碰撞痕跡,到外觀形狀好看與否,只要有一丁點不完美的醜果,就會被劃入「格外品」。

善用剩果 格外不耍廢

「水蜜桃是天生『嬌貴』的水果,容易受傷,受傷了就不能出貨。」王壽志強一旁說明:「但格外品只差在品相,並不影響風味,果肉品質還是很棒的,所以看農友是要自行回收處理,或是可以較低價格出售給農會,作爲加工原料。」農會目前最知名的水蜜桃衍生產品,是搭配桃園新屋的米制成的「水蜜桃米乖乖」和「水蜜桃氣泡蜂蜜酒」,明年則預計推出水蜜桃口味的無酒精氣泡飲、咖啡與布丁。

王壽志強(左一)與宋月英(右一)示範水蜜桃品檢與包裝的細節。

格外品不對外販售,但其實瑕不掩瑜。

水蜜桃氣泡蜂蜜酒。

水蜜桃米乖乖。

水蜜桃甘糀。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鄉間小路雜誌》。

※瞭解更多,歡迎前往《鄉間小路粉專》。

※本文由鄉間小路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