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選黨主席提兩岸論述 蔡志弘:以「一中內涵」促成「二五諒解」

前國大代表蔡志弘今舉行記者會,正式宣佈參選國民黨主席。他提出,他當選會推動與中國大陸的「蔡習會」,深化藍白合利基,以及保護臺灣經濟。他的定位就是「造王者」,他當選黨魁,只要臺中市長盧秀燕確定是總統候選人,他絕不戀棧黨主席,會讓總統候選人、黨主席等職位合體。記者邱德祥/攝影

國民黨主席10月18日改選,表態參選的前國代蔡志弘今發佈兩岸論述第一箭,以「一中內涵」促成「二五諒解」臺海和平新局。意即以中華民國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爲基礎的「一中內涵」,推動兩岸和平發展,謀求雙方最大福祉;「求同存異,相互理解」,並以「二五諒解」作爲兩岸表述時的通稱及進行對話的政治基礎。

蔡志弘表示,他決心參選的首要原因在於兩岸當前危機重重,加上「川習會」舉行在即,此時正是提出具體可行的兩岸新論述,爲兩岸僵局解套的關鍵時刻。他正式提出,以「一中內涵」作爲美中臺三邊的最大公約數,尋求兩岸達成「二五諒解」,降低雙方敵意,透過交流避免誤解誤判,創造臺海和平新局。

蔡志弘表示,面對兩岸關係,必須務實考量美中臺三邊的基本立場,才能尋求解決之道。中美建交四十多年來,美國的「一中政策」不受政黨輪替的影響,伴隨國際情勢發展,一中政策涵蓋臺灣關係法、美中三公報和對臺六項保證。可以說,美國在一中政策架構下,已充分考慮到臺灣和中國大陸的立場,成爲美中關係最重要的基石。

蔡志弘說,美國總統川普重返白宮後,其對中政策和路線出現微妙變化,逐漸從全面對抗,轉向更具交易性質的方向,以達成其最大化美國國家利益的目標。

蔡志弘提到,美媒Politico日前披露,根據三位聽取美國二○二五年國防戰略(NDS)報告初版人士說法,五角大廈官員正提議,優先保衛美國國土和西半球,這與美軍長年聚焦因應北京威脅,是明顯的翻轉。報導直言,這項轉變或使長年且受信賴的美國承諾受到懷疑。尤其美中「川習會」極可能在下月於南韓舉行的APEC峰會期間舉行,臺灣必須高度謹慎因應,並思考緩和臺海之道。

蔡志弘說,他提出「一中內涵」爲論述主體,就是希望以最大的包容性,容納兩岸既有法制規範、以往政治基礎和協商成果,以及維持臺海和平現狀的制度架構等,作爲兩岸有效溝通、美中臺穩定互動的新倡議。

蔡志弘表示,從臺灣立場,「一中內涵」包括中華民國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現行維持兩岸現狀的政策,也包括曾爲兩岸交流互動基礎的九二共識和一中各表等主張。從北京角度,「一中內涵」可與其憲法、一中原則等連結。從華府觀點,「一中內涵」亦可涵蓋美國的一中政策,也就是確保臺海現狀,避免遭到片面改變。就此論,「一中內涵」當可作爲美中臺三邊關係的最大公約數。

對民進黨而言,蔡志弘認爲,蔡英文執政時期就曾宣示,以中華民國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爲基礎,處理兩岸事務。「一中內涵」既以中華民國憲法爲依據,自無矮化中華民國主權的問題,民進黨應無反對的理由。

蔡志弘說,,「一中內涵」同時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和可操作性,無論對美中臺大三角,或是綠藍紅小三角,各方的堅持和關切都包含其中,雖有分歧,但也有交集,若能各退一步,展現包容,即可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創造最大的和平紅利。

至於何不繼續用九二共識?蔡志弘說,不否認九二共識曾爲兩岸對話基礎,然而在美中臺關係、臺海局勢甚至中共內部論述演變下,臺灣社會對九二共識看法越來越分歧,已到了確有必要提出新論述的時機。

蔡志弘說,1990年他就在臺灣報刊發表專文,提出緩和兩岸關係的主張,有媒體稱此文爲最早提出尊重「兩個既存政權」概念的專論。當時他指出,就兩岸關係,應尊重兩個既存政權的現實,但也不去主張分裂國土或宣佈獨立,是較具政治智慧的做法。

蔡志弘認爲,主張分裂國土或宣佈獨立,只會帶來立即危機,政治危機隨即轉化成經濟危機。而宣佈臺獨有如一場政治實驗,頗具政治激情,卻欠缺政治智慧,犧牲的可能是兩千多萬人的安危。兩岸交流則應加強,藉着綿密的文化交流,緩和兩岸關係。政府政策上,經濟問題不應以政治手段去解決。一切應以人民利益爲導向,才能符合民衆期待。

蔡志弘表示,他的想法一以貫之,迄今未改。謀求和平,不要戰爭,就是爲國民黨好,也就是爲臺灣好,爲中華民國好,對海峽兩岸人民也都是有利的。同時他也要向對岸傳達,孟子說,惟仁者能以大事小,惟智者能以小事大,兩岸有共同的歷史文化和民族血緣,絕不能兵戎相見,如此中華民族才能更往「復興」的道路前進。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