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苑 親子生活爲何值得我們重視

參考消息網8月6日報道 美國《福布斯》雜誌網站7月22日刊登題爲《家庭生活爲何值得我們重視》的文章,作者是尤利婭·費多裡希娜。全文摘編如下:

我曾是一名財務顧問,坐在舒適的辦公室裡,每天工作14個小時,去最奢華的地方,結識才華橫溢的人士——直到我決定生第一個孩子。我渴望爲自己的人生增添意義,卻從未料到這份意義的到來需要付出多大代價。生活一夜之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我一直工作到分娩前最後一週。生產一週後,我獨自一人帶着嬰兒在公園裡散步,也遇到其他孤獨而迷茫的年輕母親。

我所有的朋友都繼續着他們忙碌的生活。幾個月後,我決定帶寶寶去一家高檔餐廳和朋友聚會,就像社交平臺上那些媽媽們似乎毫不費力就能做到的那樣。我的朋友們選擇了一家沒有兒童椅的餐廳,衛生間太小無法哺乳,我又太害羞,不敢在公共場合餵奶。我提前離開了。等我回到車上時,發現打不着車。我忘了關車燈。正值冬天,下着雪,那時還沒有優步。我着實獲得一個“難忘”的體驗。接下來的幾個月,我都不想獨自帶孩子出門。

後來我回到辦公室,發現人們喝咖啡,花很長時間吃午餐、聊天、抽菸,工作卻好像無法完成。而我只想快點做完事早點回家。我意識到自己過去是多麼低效,我現在是多麼珍惜時間。就在那一刻,我決定改變人生。

我決定攻讀工商管理碩士學位,這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學習期間,我一直在思考:“我該如何改變其他媽媽的生活?”於是,有關我現在事業的想法萌生了:開一家能激勵媽媽們的餐廳。雖然這個理念已經獲得成功,我們也擴大了門店,但我注意到,所有被視爲“理想”生活方式的要素都與我們無緣。

雖然餐飲業的一切都在變化——比如餐廳變得更加親民,或者米其林指南新增了可持續性獎項——但我所觀察到的這些變化通常並沒有認識到或滿足有孩子家庭的需求。

在我看來,“帶孩子的母親”這個類別似乎被遺忘了,“家庭”體驗,尤其是對那些想要享受夜晚外出的媽媽們來說,仍然被忽略了。這不僅關乎便利性,還關乎包容性。

如果高端美食、奢華旅行和文化旅遊目的地真心希望擁抱多元性和平等,就必須承認“帶孩子”並非限制,而是一種寶貴的視角。我認爲,認可“家庭友好”這一卓越特質將是邁向更包容性社會的重要一步。

在我看來,幫助母親意味着幫助下一代更快樂、更健康地成長。

如今,我是一位幸福的三孩母親。在我看來,世界不僅屬於成功、美麗或健康的人。它屬於每個人——尤其是那些小傢伙們,如果我們現在爲他們騰出空間,他們終有一天會擁有所有這些特質,甚至更多。(編譯/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