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政道守護兒少 伴度生命困境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發展評估中心主任蔡政道說,自己投入小兒科是無心插柳,原本打算之後在外開業,但一路在醫院走到現在,也許就是上天註定。(蔡政道提供/王家瑜臺北傳真)
親和的笑容、沉穩的嗓音,宛如鄰家大伯般散發出令人安心的暖流,蔡政道是小兒神經科醫師,目前擔任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發展評估中心主任,陪伴許許多多小朋友走過生命中的艱難時刻,迎向光明未來。
蔡政道坦言,投入小兒科領域是無心插柳,當初單純想着以後在外開業,看看小感冒,維持生活即可,但訓練過程接觸到小兒神經科,跟着老師做早療,後來升主治醫師後,到中山醫學大學做兒童發展評估,就這樣一路走到現在,在醫院遇到很多挑戰,漸漸發現自己不太想開業了,「雖然和收入不成正比,也許就是上天註定」。
2015年開始,蔡政道擔任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少保護小組執行長,「像剴剴這樣的案子,我們每年都有遇到」。根據《兒少保護法》規定,發現疑似個案一定要在24小時內通報社會局,警政系統會同步啓動,如果案件成立,醫療端後續還要提供驗傷單,甚至要開庭作證,過程至少半年,每件案子都令他印象深刻。
大約7、8年前,一名1歲多幼兒被送醫時因顱內出血不幸離世,保母稱被其他小朋友推倒,但蔡政道出庭作證指出,該名兒童還不太會走路,且檢查顯示雙側眼底出血,不太可能是跌倒所致,最後該名保母被判處7年有期徒刑。
當時過程中保母聘請具醫療背景的律師,以各種方式挑戰他提出的醫療證據,讓蔡政道記憶猶新。他說,醫療人員經常是兒虐事件的吹哨者,有時又需要直接面對施暴者,在法庭上有很多攻防,需要一一破解,「但我們是救人、不是法醫,對我們來說壓力是很大的」。
蔡政道不諱言,兒少保護工作都是亡羊補牢、事發後揪出問題,但兒虐事件往往反映出家庭、婚姻、經濟壓力等社會結構問題,更重要的是從預防端做起,必須透過教育,讓照顧者知道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事情要小心,以免稍有不慎就演變成兒少事件,都會造成兒童一輩子的生理和心理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