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上任就跛腳!梅爾茨德國總理之路起點坎坷

德國總理梅爾茨。(路透社)

來自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黨的梅爾茨,已正式成爲德國新任總理。然而德國學者康和明(Benjamin Noël Karch) 指出,梅爾茨未能在首輪投票中當選,不僅創下聯邦議院史上的首次紀錄,更爲其跛腳鴨任期埋下伏筆。

康和明分析,作爲聯合黨(基民盟/基社盟)以及社民黨主推的總理候選人,梅爾茨在首輪投票中的得票,比絕對多數所需的316票少了6票。這一意外結果導致議會休會,聯盟成員不得不重新集結,以制定對策。

在隨後的二輪投票中,梅爾茨以325票,勉強超過所需的門檻,成功當選總理。但他首輪未能獲得多數票的情況,凸顯了新執政聯盟內部的脆弱與分歧,讓外界對其穩定性和執政能力產生疑問。

此事件的背景,始於執政聯盟是否應簽署「聯盟協議」而展開的激烈爭論。最能體現內部分歧的是,社民黨青年團對聯盟協議的反對,也突顯了新執政聯盟內部的不穩定性和不團結。

此外,考慮到歷史背景,康和明稱,「從概念上講,這種聯合起來的執政聯盟並不是新鮮事。早在德國前總理梅克爾2005至2021年執政期間,聯盟黨和社民黨就曾以所謂『大聯合政府』形式共同執政了16年」。他說,雖然梅克爾時代以穩定和經濟繁榮著稱,但也出現投資停滯、德國東西部差距,以及難民危機等未解決的問題,種種因素助長了極右翼德國另類選擇黨(AfD)的崛起。

值得注意的是,康和明稱,如今的「大聯合政府」已不再「宏大」。過去那種寬鬆的多數優勢已不復存在,這意味着與以往「宏大」版本不同,當前聯盟無法輕鬆推動重大改革,每一位聯盟成員都必須齊心協力纔能有所作爲。

執政聯盟在聯邦議院僅有328席的微弱多數,幾乎沒有分歧的空間。這位德國學者認爲,梅爾茨首輪總理投票失敗,暴露了聯盟內部的緊張關係和未來立法僵局的可能性。此外,梅爾茨並沒有「梅克爾」光環,梅爾茨以保守立場著稱,意圖將基民盟帶回傳統路線,告別梅克爾的中間道路。

康和明指出,梅爾茨仍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今年5月,德國電視二臺政治晴雨表(ZDF-Politbarometer)顯示,僅有38%受訪者對他的總理職位持積極看法,56%則持負面意見。這一冷淡的支持率,凸顯他在團結黨內及更廣泛選民方面面臨的挑戰。在如此不穩定的局勢下,梅爾茨必須想辦法在國內外團結他的執政團隊,應對日益嚴峻的挑戰。

新聯盟面臨的挑戰是多方面的。康點出國內方面,德國經濟依然是關鍵問題,尤其是東部地區的成長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且執政聯盟還須應對公衆對移民政策日益成長的不滿情緒,進而助長了極右翼AfD的支持。至於對外方面,康說,德國還面臨來自中國和美國的經濟競爭、烏克蘭持續的衝突,以及跨大西洋關係的變化等重大挑戰。

爲應對這些挑戰,執政聯盟在其《爲德國負責》(Verantwortung für Deutschland)聯盟協議中,提出了若干重點任務,包括通過「特別基金」(Sondervermögen)振興經濟,專注於基礎設施和技術投資,減少官僚主義,減稅,並投資新技術以打造更具活力和韌性的經濟。在移民政策方面,執政聯盟計劃實施更嚴格的管控,以迴應公衆關切並遏制AfD的影響。

此外,梅爾茨將在即將發佈的政府聲明中提出其「2030議程」(Agenda 2030),聚焦經濟振興和中小企業支持,彰顯務實治理的承諾。外交政策,梅爾茨呼籲歐盟團結一致,以應對日益嚴峻的地緣挑戰,包括美國這個日益不可靠的夥伴、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歐洲戰爭,以及全球範圍內不斷爆發的衝突。梅爾茨上任首日訪問法國和波蘭,也彰顯了他對歐盟在全球事務中作用的重視。

康和明總結說,目前,德國正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梅爾茨總理任期的成敗,將取決於他能否化解內部分歧、推行有效政策、重建公衆對政府方向的信心,並最終在日益分裂的歐盟中激發團結。至於基民盟能否兌現其在本次選舉中提出的變革與進步承諾?亦或是會辜負這一偉大承諾?仍有待觀察。(文章與德國學者康和明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