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籃子拎出幸福感,百年書院滄桑鉅變
“說到民生,我想與大家分享兩個故事。”5月15日,在“萬千氣象看四川·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系列新聞發佈會五通橋區專場發佈會上,五通橋區委書記陳林強分享了“菜籃子拎出幸福感”、“傳承與希望”兩個故事,向在場記者講述五通橋的民生之變。 五通橋王爺廟便民市場不僅承載着鹽業碼頭的煙火氣,更是一代代居民的生活記憶。曾經的老市場,地面坑窪、過道擁擠、電動車隨意停放,羣衆反映非常強烈。 獲悉羣衆的訴求以後,五通橋區委、區政府迅速採取行動,打造“橋鮮薈·智慧農貿市場”。如今,這個煥然一新的農貿市場集便民攤區、商業網點、夜市經濟和週末集市等多業態於一體,停車位、城市驛站、社區食堂配套齊全,實現了從“髒亂差”到“智慧化”的蝶變。 “菜籃子拎出幸福感”的故事,折射出五通橋深入推進“四公一農”建設的成就。近年來,五通橋立足羣衆停車難、買菜難、如廁難等“剛需”與“急需”,深入開展“四公一農”建設提升三年行動,整合資金17.06億元,高品質打造“15分鐘便民生活圈”。 “傳承與希望”的故事,則要從1888年說起。當時,五通橋“通材書院”在鹽商的捐資助學下順利創辦,讓寒門學子得以入學。通材書院歷經百年滄桑,培育出了衆多傑出人才,蛻變爲如今的五通橋中學。2022年,五通橋區啓動通材初級中學新建工程,區內龍頭企業慷慨解囊,捐資1億元助力學校建設。今年9月,學校將建成投用,迎來首批學子。 從鹽商義舉到當代企業家善行,改變的是辦學條件,不變的是五通橋崇文重教的情懷。也是黨委政府以教育惠民生、企業家以善舉暖民心的生動寫照。 這兩個故事,只是五通橋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個縮影。2024年,五通橋區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民生答卷: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較2021年增長11.6%、7.3%。“民之所盼,政之所向。”陳林強表示,將始終把羣衆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辦好民生實事,着力讓民生答卷更有溫度、更有厚度。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王祥龍杜卓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