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選讀》歐洲車企狂歡時代結束? 德國專家:陸手握所有王牌

越來越多歐洲消費者考慮將中國大陸汽車納入購車清單。(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面對中國大陸電動車廠的強勢競爭與美國政府緊逼的關稅壓力,曾被譽爲歐洲「經濟支柱」的汽車工業,如今風光不再,正面臨多重挑戰,包含市場萎縮、能源成本居高不下,以及貿易關係的不確定性等困境。

在9日登場的歐洲規模最大汽車盛會、慕尼黑國際車展上,共有116家參展企業來自大陸,成爲除了地主國德國之外,最大的參展陣營。開幕前夕,已有業界機構形容,這次車展將是德中兩國在電動車領域爭奪領導地位的一場重要戰役。不過歐洲業界人士呼籲,應該強化與中國大陸的合作關係,而非採取加劇對立的手段。

Euronews在8日以「崩潰還是拯救?歐洲車企寄望歐盟救贖」爲題的報導中指出,儘管歐盟已經推出了一系列扶持電池產業的計劃,但電動車在歐洲的推廣依然受到許多因素的掣肘,其中最主要的包括充電基礎設施的不足,以及相關政策缺乏足夠的靈活性。這些因素嚴重阻礙了電動車市場的發展。當前電動車在歐洲的市佔率停滯在約15%。

歐盟工業事務專員Stéphane Séjourné數月前直言,歐洲汽車產業正處於「致命危險」之中,並嚴正警告,「存在一種風險,那就是未來全球汽車產業版圖可能不會再把歐洲列入重心」。

義大利前總理德拉吉表示,歐洲汽車業在面臨巨大壓力之際,除了必須快速適應新環境,還要提升工業韌性,以應對大陸的競爭。但是有更多專家主張,應加強與大陸的合作。

德國汽車研究中心(CAR)主任、經濟學家Ferdinand Dudenhöffer指出,如果汽車行業陷入困境並走向衰退,未來數年歐洲的整體經濟前景可能遭受毀滅性打擊,「我們需要與中國建立更緊密的關係,而非疏遠彼此。不與中國人合作是愚蠢的,他們手握所有王牌」。

事實上,大陸品牌在歐洲市場的深耕已顯現切實成效。市場研究公司Escalent的調查結果顯示,47%的歐洲潛在購車者已將大陸汽車納入考慮範圍,這一比例較去年的31%實現大幅成長。

福斯汽車執行長謝佛誓言捍衛在歐洲市場的主導地位。(圖/路透社)

然而,作爲慕尼黑國際車展地主國的德國3大車廠顯然無法輕易「示弱」,近來不斷密集發聲,除了強調自身的立場,不少內容還與中國大陸有關。賓士技術長Markus Schaefer表示,「我們已經在電動車領域躋身頂尖行列,因此我們無需懼怕中國」,但同時又透露,該公司正在與其大陸開發團隊合作,以降低成本。

BMW集團董事會成員Jochen Goller 表示,在明年新款iX3車型上市之前,該公司正密切關注競爭激烈的中國大陸市場價格戰,「我們看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價格戰。當然,我們必須考慮當前競爭環境下的市場狀況」。

歐洲最大車廠福斯汽車則更有野心。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在去年宣佈將大幅削減德國工廠員工與產能之後,福斯汽車執行長謝佛(Thomas Schäfer)強調,該集團已準備好反擊大陸競爭對手,「我們在歐洲佔據主導地位,並將不惜一切代價捍衛這一地位」。

比亞迪執行副總裁李柯直言,歐盟加徵的關稅對公司發展影響有限。(圖/路透社)

可是隨着今年慕尼黑國際車展中,來自大陸的參展企業再創新高,有媒體負面解讀認爲,即使是在這個德國本土展會上,德國汽車生產商的地位也在下降,而在全球汽車市場,情況也是如此。

《金融時報》就注意到,大陸車廠比亞迪更是信心滿滿,認爲西方的競爭對手仍然沒有追趕上其電動汽車的技術。負責國際擴張業務的比亞迪執行副總裁李柯直言,「即使一些品牌正在迎頭趕上,我認爲我們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