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選讀》複製大陸模式失敗! 印度「大餅」不好吞 外資嘆:脫身更難
外資感嘆,在印度創業不易,想要離開更是難上加難。(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印度在2023年正式超越中國大陸,成爲全球人口第一大國。挾着龐大的勞動力與潛在的巨大消費力,印度的人口紅利吸引外資投入設廠。然而,儘管印度想要複製大陸模式,成爲新的世界工廠,但是《華爾街日報》近期卻在報導中大潑冷水,以美國通用汽車公司(General Motors)的慘痛經歷爲例鄭重警告:在印度創業不易,想要脫身更是難上加難!
對通用汽車而言,退出印度市場可說是一段充滿波折的漫長征程。《華爾街日報》指出,通用汽車早在2017年就停止了在印度的汽車銷售,並於2020年宣佈將關閉位於這個南亞國家的最後一家工廠。但是卻直到去年纔算大致上從印度脫身。
分析師表示,退出印度是通用汽車縮減全球業務版圖、聚焦高利潤市場戰略的一部分,也就是縮減虧損的國際業務,以便投資於電動車領域。法律文件顯示,通用汽車在印度營運的20年間,虧損超過10億美元。
其實,通用汽車幾乎從一開始就遇到了重重麻煩,被一系列員工訴訟與稅務問題所困擾。舉例來說,在2021年,通用汽車一家工廠大約1100名員工拒絕接受公司自認優渥的遣散方案,反而發起了一連串的訴訟,指控通用汽車違反了勞動法和薪酬規定。
印度法律規定,通用汽車在解僱工廠員工後,除了公司提供的遣散方案之外,還需要向員工支付大約1年的薪資作爲補償。一家法院甚至裁定,在糾紛解決之前,通用汽車必須繼續向員工支付一半的薪資,不過通用汽車對該裁決提出了上訴,最終勝訴。
通用汽車的前印度員工關係部主管加翁卡爾(Prajot Gaonkar)表示,「我們當初完全沒有料想到事情從一開始就這麼糟糕。當時的情況太過瘋狂,簡直不可理喻」。
通用汽車位於印度西部浦那(Pune)的工廠於2020年12月停產,並提出關廠申請。可是馬哈拉什特拉邦勞工部長迅速駁回了這項請求,聲稱通用汽車有能力承擔虧損並且東山再起。然而,工廠工會拒絕與公司協商,並且不斷向法院提交請願書。
加翁卡爾直言,工會的對抗態度尤其令人震驚,因爲公司不但數十年來與員工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關係,這次提出的資遣方案也相當豐厚,包括員工每服務1年,就能獲得110天薪資補償。
然而,工會並沒有同意,反而要求通用汽車要麼重新開放工廠,並重新僱用所有員工,否則就要保證新買家會爲他們所有人提供工作,要不然就提供一份支付全薪和醫療福利,直到員工達退休年齡的遣散方案。
公司高層坦言,勞資糾紛嚇跑了幾個有興趣的買家,他們都不願接手任何存在問題的資產。爲了打消買家的疑慮,通用汽車曾試圖讓每一位員工都簽署一份協議,放棄起訴權以換取補償。但這個計劃最終失敗了。
2023年,浦那勞資法庭最終裁定,通用汽車有權關閉工廠。工會隨後向孟買高等法院提起上訴。6個月後,孟買高等法院維持了勞資法庭的判決。
美國通用汽車公司花了4年時間才脫手其位於印度西部的工廠。(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通用汽車在印度開展業務的這段血淚史,爲其他企業敲響了警鐘。許多跨國企業原本有意在印度設立生產基地,主要是看中印度充沛的勞動力資源以及作爲一個廣大消費市場的潛力,然而,實際情況卻是往往因爲當地繁瑣的官僚體系而打了退堂鼓。不僅是設立新公司會遇到重重阻礙,即使是在營運不佳需要關閉公司時,也會面臨許多困難。
在印度,相關法規使得企業裁員變得相當複雜,政治人物一般來說也不樂見投資者撤離,更令人困擾的是,即使案件事實相似,法院也可能做出完全相反的判決結果。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國際經濟學助理教授查特吉(Shoumitro Chatterjee)指出,「退出壁壘是印度製造業發展遲緩的關鍵因素之一」,這種壁壘相當於一種變相的進入成本,從一開始就阻礙了企業進入印度市場。
官方數據顯示,在印度,要完全關閉一家工廠平均需要耗費長達4.3年的時間。相較之下,新加坡僅需1年,德國爲15個月,而英國則需要1到2年的時間。
報導分析指出,經濟學家認爲,較高的工廠關閉率實際上是商業環境充滿活力的表現,因爲在這樣的環境下,效率較差的公司會被迫退出市場。然而,印度的數據所呈現的卻是完全不同的狀況。
查特吉與他人共同撰寫的一篇論文顯示,在印度關閉工廠的成本非常高昂,因此每年只有3%的工廠倒閉,這個數字在全球屬於最低水平之列。相較之下,越南每年有超過17%的工廠關閉,中國大陸則有接近10%,美國工廠則爲9%。
該論文基於對政府相關數據的分析發現,在印度,大約有20%的製造公司仍在勉強維持營運,雖然佔用資金,卻沒有任何產出,實際上已經淪爲「殭屍企業」。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印度央行在7月底公佈的數據顯示,在今年5月,印度的淨外國直接投資(FDI)僅3500萬美元,與前一個月相比大幅下跌了99%,與去年同期相比也暴跌了98%。
在印度,關閉企業的成本極高。(圖/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