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於勝負,《一飯封神》 裡的廚者靈氣與人間溫度

在這個算法把日子剁成了臊子的時代,觀衆的注意力被切割得七零八落,好像習慣了用倍速刷完一部劇,划着屏幕的指尖停不下來,用外賣填滿了一日三餐,連味蕾都快習慣了流水線的倉促滋味。

直到看到騰訊視頻的《一飯封神》,我們感覺肩膀被人輕輕拍了一下——像是被無聲地邀請,和那些竈臺邊指尖濺進魔法的中國廚師,還有屏幕前對美食懷揣期待的萬千觀衆,一起“坐”下來,慢慢感受他們對着食材時眼裡的專注,看老手藝如何開出驚豔的新花,看新廚怎麼把傳承揉進自己的創新裡。原來好的比賽,從不止於勝負。它讓我們隔着屏幕,也能觸摸到那些比輸贏更動人的東西。

而這一切,或許得從那個攥着啤酒瓶、在竈臺前悠然晃悠的男人說起。

廚房裡的微醺詩人

在大廚和小廚1V1的菌菇大戰中,倒計時的聲音在賽場裡迴盪,空氣裡瀰漫着緊繃的氣息。小廚額頭滲汗,刀工精準,凝神屏息。而大廚黎子安——那個開着 “亞洲50最佳餐廳”Neighborhood的主理人,手上拿着半瓶啤酒,時不時往嘴裡送一口,在竈臺間踱着步,不像在比賽,倒像在自家廚房琢磨今晚吃點啥。這份高壓之下的鬆弛,不知輕輕撞進了多少人的心裡。

面對三種形態各異的菌菇,黎子安端出的"翻轉惠靈頓",讓看客都忍不住屏息。尋常的惠靈頓牛排,酥皮裡裹着的牛肉是絕對的主角。他偏要反其道而行,上好的牛肉退居次位,化作牛肝菌的 “外衣”,將汁水豐沛的牛肝菌細心裹藏,讓那股子帶着泥土氣的鮮氣,一點都漏不走。這主意哪來的?它並非源於精密計算或固定菜譜,更像是與食材深度對話後自然萌生的靈感。盛放菜品的器皿亦有巧思,並非精緻骨瓷,而是一隻尋常不鏽鋼盤,帶着些許粗糲的工業質感。恰恰是這樣的選擇,讓菌菇彷彿剛從溼潤的草叢中破土而出,透着未經雕琢的野性——它們靜靜置於盤中,卻精準傳遞出食物本應有的狀態:鮮活而自在。這道菜的出現是對“廚師”刻板印象的一次溫柔爆破,讓人看見頂級廚師帶着的那股藝術家的靈氣。

竈臺間的江湖匯

黎子安的“靈氣”,不是節目裡的孤例,更像《一飯封神》有意塑造並貫穿始終的核心特質。這檔節目的妙處,藏在它打破壁壘的陣容裡——是把100位不同路數的廚者聚到一處,讓精英餐飲的精緻與大衆美食的鮮活,撞出了別樣的火花。

當16位“行業明燈”在煙霧繚繞的升降臺上登場,他們的身影串聯起中餐領域的多元脈絡。有中國美食界最具代表性的明星大廚帥曉劍,有香港廚師協會前主席樑偉浩,有中國首批米其林星級廚師邵德龍,還有 “夫妻肺片”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欽銳、川菜傳承人曾懷君、最年輕的新銳主廚楊豔彬、代表順德老手藝的林潮帶等大師。他們往那兒一站,就給節目定了調:聊美食,得有根。

更妙的是84位“煙火傳奇”。他們不用真名,只留代號,卻個個身懷最實在的本事。有拿過世界廚神大賽冠軍的,有“費大廚”“外婆家”這些國民餐廳的幕後掌勺,有剛冒頭的米其林新銳,也有帶着“九轉大腸”梗來的草根廚師。他們是街頭巷尾的煙火氣,是菜市場裡藏着的智慧,也是中國菜撲通撲通跳動的底氣。

節目總顧問陳曉卿,這位曾以“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簡單的烹飪”點醒大衆美食美學的大師,在談到《一飯封神》的節目理念時候說“烹飪比賽的價值是在碰撞中讓不同地域的美食相互流通,食物可以溝通所有東西”。這檔節目就在這麼做:讓黑珍珠餐廳的標準和市井小吃的巧思同臺比試,讓非遺老手藝和新時代新想法坐下來聊天,讓名廚的光環和無名廚師的執着,互相照見彼此的光芒。

舌尖上的傳承

看《一飯封神》裡的比賽,鍋鏟翻飛是熱鬧,但真正戳人心的是鏡頭不經意捕捉到的瞬間。當資深大廚看到年輕小廚用從未見過的方式處理食材時,眼神中沒有審視和戒備,而是一種藏不住的亮光,是一絲壓不下去的“這小子行啊”的樂呵,可能嘴角還會不自覺地往上那麼一牽。就是這些沒說出口、卻比鑼鼓還響的瞬間,讓你咂摸中國菜這千年的煙火,靠的就是竈臺邊上你傳我幫,惺惺相惜的熱乎氣兒。

在最新一期決定團隊命運的“辣酸鮮”主題盲盒生死戰中,是大廚和小廚兩隊之間的首次團隊戰。然而首輪“酸”味對決便貢獻了本季最具話題性的“爆冷”時刻——小廚贏了。更貼近街頭巷尾家常口味的小廚組料理“醃鱸魚”,戰勝了講究技法、擺盤精緻的大廚組作品“生醃蝦”。這樣的結果看似出人意料,實則暗含深意。節目請來了天南地北的五十位普通人來作爲“大衆評審團”。這安排本身,就像一聲輕輕的提醒:滋味這東西,從來不只是舌間事,它牽着地域的水土,連着記憶裡的竈臺,繫着人心裡頭那點說不清道不明的偏好。

輸贏落定,像給所有掌勺的人上了一課:爐火純青的手藝之外,更需要一種看見的能力——看見坐在桌前的人。懂得他來自哪裡,習慣什麼滋味,那盤中的心意,才能真正落進心裡。懂你——纔是廚房裡最難得的火候。

《一飯封神》的野心,不在於在聚光燈下加冕一位“廚神”,它更像舉起一盞燈,穩穩地照向一羣人——一羣長久隱在竈臺煙火後、有血有肉有靈氣的中國廚師。它想讓人看清的,是掌勺人手上的硬功夫,是掂鍋時心裡的溫度,更是煙火裡浸着的中華文化,勾得你真想嚐嚐那文化裡爆炒出來的熱乎氣兒,感受中國人是怎麼把日子裡的心思、祖傳的講究、文化的多樣和寬容都燴進了這一日三餐的滾燙裡,而這,恰恰是飲食類節目能調出的、真正的美食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