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旺超市的止損與拓店 “十元均一”還靈不靈?

在深圳,一家寬敞明亮的大超市熱鬧非凡,店內正進行清倉甩賣,貨架上的商品沒多久就被一掃而空,收銀臺前排起了長龍,“最後一次均一價”“結業清貨”的標語隨處可見。原定2025年4月30日結束營業的永旺深圳寶安中心店宣佈於2025年2月28日停業,提前迎來了一場消費者們的“告別狂歡”。

社交平臺上,當地網友們紛紛表示不捨。許多人稱,週末或節假日,和家人一同逛永旺超市是他們的生活日常和美好回憶。

土生土長的“老廣”秦女士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坦言,對追求當日新鮮,小分量性價比的“老廣”來說,永旺(吉之島)有特殊的情懷和意義,週二會員答謝日以及十元均一活動日,是如同全家出動掃貨“團建日”一般的存在。

永旺作爲一家日資零售企業,自1996年在廣州天河城開設首家吉之島(永旺曾用名)超市後,便迅速打開了廣東市場。在廣東立足後,永旺便開始了它全國佈局的腳步,經過長期發展,永旺綜合百貨超市已遍佈京津冀地區、江蘇省、湖北省、浙江省、廣東省以及香港等地。

官網顯示,永旺目前在中國共經營400多家不同業態的店鋪,其業務佈局廣泛,涵蓋綜合百貨超市(GMS)、食品超市(SM)、綜合金融、商業地產開發、服務、專賣店、功能公司等多個領域,滿足不同發展需求。

永旺進入中國市場已有30多年,作爲本土大型商超學習與效仿的模板,它是零售市場發展的一個縮影,承載了80後90後的時代記憶,靠情懷留存了許多忠誠的老用戶。但隨着近年來零售業競爭激烈,山姆、COSTCO、盒馬等會員店不斷衝擊線下大型商超,沃爾瑪、永輝、華潤等同行不斷加碼市場,各地的永旺超市面臨壓力。

戰略優化

從全國範圍看,近年來永旺超市在北京、廣州、佛山、武漢陸續有門店關閉。

早在2018年7月31日,佛山順德永旺購物中心就已正式閉店;2022年10月,北京朝陽大悅城永旺超市關店;8個月後,永旺北京昌平店也宣佈閉店。對此,永旺迴應撤場是由於市場競爭環境激烈,公司優化戰略佈局。

廣東省商業地產投資協會會長黃文傑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面對激勵的競爭環境,其他傳統超市也是動作頻頻在不斷調整,例如縮小店面或者是和電商合作。所以永旺關店也是他們戰略調整的一部分,關閉原來盈利效應較差店鋪,接下來永旺還將會對原有店鋪進行調整或關店。”

財務上的虧損是部分門店關閉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據1月28日永旺發佈的盈利預警,預計2024年控股股東應占虧損將在3.4億至3.8億港元之間,而2023年同期虧損1.89億港元。

據財務數據,永旺集團2023年度營業收益達到95535億日元(4797億人民幣),全球淨利潤增長95.8%。而中國區域市場與其他地區差異明顯,永旺中國區連續9年虧損,從2017年至2024年上半年,永旺中國內地業務累計虧損超7.37億港元,資產負債率高達104.66%,凸顯財務壓力。

儘管財務整體處於虧損狀態,公開信息顯示永旺仍選擇逆勢拓張,但選址不再聚焦於一二線城市,而是在湖南、湖北等地的下沉市場加速拓店,如長沙星沙店、武漢南湖店,並計劃2025年開設更多購物中心,2030年之前將湖南省的購物中心增加至5家,湖北省增加至7家。

競爭壓力激增

對於永旺現狀,行業內普遍認爲有三大原因,一是高昂的租金壓力逐漸逼迫部分商家走向關店的道路,二是競爭壓力激增,面對電商的迅猛發展和本土超市的崛起,傳統零售商壓力逐漸增大,三是永旺對其原名“吉之島”的更改使其失去了品牌優勢。

永旺的選址主要在一二線大城市,其中以廣東地區居多,通常開設在覈心城區的購物中心,雖然人流量大,但是租金成本高。

此前有永旺內部人員向記者表示,永旺給租下的地產商付租金是按照其商場的面積覈算,但內部永旺會劃分很多小區域出租給商家,這一部分的租金是直接交給永旺,很多地產商對此非常不滿,認爲自己賺得少了,就會持續漲租。

相較於其他知名商超,永旺儘管較早進軍中國市場,但在數字化轉型與佈局方面較爲落後,2019年推出自有APP“永旺到家”,2020年上半年纔將其APP推廣至內地所有門店。

從時間看,2015年沃爾瑪就在國內市場推出了手機APP,並在2018年推出掃碼購小程序。永輝超市則在2016年推出永輝到家APP。

從數據來看,永旺APP在華爲應用商店下載量只有1036萬次,而盒馬(生鮮)有14億次,永輝有5億次,山姆商店有3億次,就連天虹也有接近1億次,永旺在線上購物、配送、用戶推廣等業務板塊明顯落後於其他大型商超。

官網顯示,目前永旺提供“永旺到家APP和小程序”“京東到家”“美團”三個線上購物渠道,滿足顧客1小時新鮮配送到家的需求(周邊騎行6.3公里)。

但實際上,永旺的配送服務經常被用戶詬病,在社交平臺上,以“永旺線上配送”爲關鍵詞進行搜索,發現有多篇吐槽其“售後態度不佳”“配送時間與約定時間嚴重推遲”“客服電話打不通”“活動期間迴應人力不足”的帖子。

此外,永旺的採購成本也較高,日本進口品牌是當初永旺在中國塑造品牌影響力的一大亮點,爲了維持“日系調性”,永旺過於依賴日本進口商品,導致商品種類不夠豐富,難以滿足中國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也導致庫存成本居高不下。

據相關數據,永旺的供應鏈效率相對較低,其生鮮週轉率爲3.7天,而盒馬僅需1.2天;山姆的明星商品麻薯日均週轉可達5次,而永旺的進口商品卻滯銷嚴重,庫存積壓大。

值得一提的是,爲了戰略統一,2010年,永旺集團決定將“吉之島”更名爲“永旺”,推出了食品超市業態模式,2013年,永旺集團進一步推進品牌統一,將旗下的綜合百貨超市品牌“JUSCO”(吉之島、佳世客)統一爲“AEON”(永旺),並率先引入了綜合百貨超市業態模式,原名的更改使新用戶對品牌認知度斷層。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表示,永旺在20世紀90年代憑藉境外資金涌入以及中國尚未完全健全供應鏈的契機,依託日資品牌調性、精選貨品和全球採購供應鏈體系,構建起了品牌、規模和粉絲優勢。

“然而自2010年起,中國零售行業競爭加劇。此時‘吉之島’改名爲永旺,逐漸失去原有品牌優勢,其門店數量少、面積小,只能實行多品類產品矩陣策略,無法達成全品類寡頭式或一站式的經營模式,這成爲其沒落的一大主因。”朱丹蓬說道。

如何突圍

朱丹蓬表示,2018年後,中國本土零售(行業)蓬勃發展,各地涌現出特色連鎖零售體系。“我在2010年就曾預測中國零售行業將呈現‘兩頭尖中間空’的趨勢,即便利店和大型零售巨頭佔據優勢,像永旺這類卡在中間、缺乏品牌效應、規模效應和粉絲效應的商超,其沒落是必然的。”

與沃爾瑪、山姆會員店等國際零售巨頭相比,永旺的短板顯而易見。沃爾瑪憑藉全球化的供應鏈體系與規模化採購優勢,能夠以更低成本實現高頻商品週轉;山姆則通過會員制精準鎖定中高收入客羣,以“少而精”的選品邏輯與高性價比的自有品牌形成差異化壁壘;盒馬採用“前置倉+即時配送”的激進擴張模式,使消費者享受3公里30分鐘內的免費送達服務。

反觀永旺,其供應鏈效率低下、數字化佈局滯後,導致在成本控制與用戶體驗上被其他品牌超越,一二線城市高昂的租金壓力進一步擠壓利潤空間,迫使永旺不得不收縮戰線。

中國投資協會上市公司投資專業委員會副會長支培元表示,“新興零售業態不斷涌現,社區團購、精品超市等憑藉靈活的運營模式和精準定位,吸引了大量消費者。永旺作爲傳統零售代表,面臨激烈競爭,其傳統的經營模式、較高的運營成本等劣勢逐漸凸顯,持續虧損和門店關閉正是傳統零售行業困境的體現。”

若將視線轉向新興業態與下沉市場,保留其亮點,永旺的探索或許能找到新出路。其自有品牌“特慧優”仍具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與市場競爭力,“週二答謝日”“晚間打折”“十元均一”等促銷活動深受消費者的喜愛,這些社區化運營策略均是貼近本土需求的有利嘗試。

其在湖南、湖北等下沉市場的拓店策略,也一定程度上避開了與COSTCO、山姆在一線城市的正面交鋒,這些區域租金成本較低,且消費者對品牌敏感度相對較弱,若能在商品結構上平衡進口與本土化需求,增強用戶線上與線下的購物體驗,在供應鏈、門店管理上完成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也許能開闢新的增長曲線。

不可忽視的是,永旺的轉型仍面臨多重挑戰,在下沉市場,本土商超如步步高、家家悅、胖東來早已憑藉密集網點與社區黏性佔據先機,而“特慧優”品牌雖具備品質背書,但其認知度尚未突破區域限制。

此前也有零售行業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對於永旺來說仍有許多可能突破的方向,聚焦細分市場,借鑑日本“適老商場”經驗,深耕特定人羣需求(如老年客羣或社區家庭),提供場景化解決方案。以及強化供應鏈優勢,自建生鮮基地或與本地供應商合作,縮短配送時效,提升價格競爭力。提供差異化會員服務,參考山姆模式,通過獨家商品和增值服務增強用戶黏性,而非依賴短期促銷。永旺若不能打破“舊模式依賴症”,其“十元均一”的盛況或將僅成爲閉店前的輓歌,而非復興的起點。

(實習生陸卓寧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