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城市/北中南三大捷運站外適合步行? 這數據讓專家憂…
成大團隊赴臺中捷運市政府站外無遮蔭處實測。記者黃仲裕/攝影
全臺都市熱島效應持續升溫,本報與國立成功大學團隊合作,今年「立秋」7名記者與建築系特聘教授林子平率領的成大建築與氣候研究室11人分別在北中南同步實測,發現捷運或輕軌站外有無遮蔭的體感溫度可差達13°C,專家籲別讓捷運出口成爲高溫的起點、遮蔭的孤島。
臺北、臺中、高雄是目前北中南的「都市熱島帶」核心高溫區,皆有已完成捷運站、規畫中新路徑;其中,高雄輕軌是全臺發展最成熟的輕軌系統,加上幾個城市未來都可能有捷運或輕軌,因此輕軌也成爲此次實測的大衆運輸場域。
8月6日是典型夏季的豔陽日,10時許三地氣溫分別是臺北31.0°C、臺中31.8°C、高雄30.6°C。
臺北捷運選在鄰近學校、華山文創園區的忠孝新生站,平假日人潮不少,出入口及路徑的抗高溫設計卻有天壤之別。4號出入口站外即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步行動線搭配大量植栽與高大喬木,行人走起來相當涼適,倒是往華山文創園區方向的2號出入口站,通風良好卻是毫無遮蔭的高曝曬環境。
2號出入口外無遮蔭處,體感溫度高達45.7°C,反觀4號出入口北科大的綠蔭處僅32.2°C,兩者溫差高達13.5°C。
臺中捷運則在市政府站,站體與忠孝新生站同樣通透且具遮蔽性,1號出入口站外步行動線,往臺中林皇宮、鄰近臺灣大道馬路的人行道有較多行道樹,形成可容納約10人的綠蔭,行走舒適,反方向至中市府的臺灣大道與文心路轉角則完全空曠無遮蔽物。
由於從文心路穿越臺灣大道的紅綠燈秒數較長,往往要等紅燈超過1分鐘,不少人會躲在離路口數十公尺的高架站體下方遮蔭。王先生說,天氣太熱了,會在高架站體下方等,看到紅燈剩15秒左右纔會慢慢走過去。謝小姐也會在高架站體或樹蔭下等待,看紅燈剩10多秒纔出發,「我還會看臺灣大道方向的燈號,來確定行人燈號什麼時候亮!」
團隊成員、成大建築學系博士張謦分析,體感溫度在空曠處及綠蔭處分別是47.8°C和34.6°C,相差13.2°C,臺中捷運站遮蔭處與無遮蔭處的實測結果差值與臺北相近。
臺中市捷運工程局土木建築科長紀清耀指出,市政府站屬於都市計劃範圍,根據計劃須要設置人行道退縮,因此站體到馬路間纔會有較大範圍的空曠,僅最外側靠近馬路的人行道能種植行道樹。市政府站靠近空曠轉角處的建物正在土地開發,未來預計會配合開發廠商調整,市府可以建議廠商也將遮蔭空間納入考量。
高雄輕軌採「以站就樹」設站,保留綠色隧道,美術館站周邊設有綠帶,因軌道廣植綠樹,被遊客冠上「龍貓隧道」美名。不同於北中兩站人行道是硬鋪面,美術館站人行道旁設有綠籬,當地溫度較爲涼爽。
張謦指出,相比臺北與臺中測站,美術館站周邊環境的綠色植栽明顯較多,使得綠蔭處空氣溫度比月臺遮蔭處低約1.1°C;體感溫度部分,綠蔭處爲33.6°C、空曠處46.1°C,差距12.5°C。這顯示北中南綠蔭處的體感溫度與比空曠處低了約12°C以上,具有良好的遮蔭效果。
廖姓主婦自臺北嫁到高雄6年,對於行人友善感受很。她認爲,美術館站周邊有綠帶,走起來十分舒服,但以哈瑪星、駁二等站來說,一出站就沒有遮蔭點,行人要直接曝曬在烈日下,若能夠改善安全及行走舒適度,會更爲友善。
對於當今臺灣大衆運輸的遮蔭政策,林子平認爲應創造一個舒適的行走空間,並舉例新加坡初期規畫就有系統性安排,中央商業區、住商混合區、捷運站方圓400公尺內,不只要設計騎樓,而且捷運站至400公尺內學校、醫院、商業空間的路徑,得有不能中斷的遮廊。
「別讓捷運出口成爲高溫的起點、遮蔭的孤島。」林子平表示,臺灣城市發展注重大衆運輸導向發展(TOD),除了土地開發利用,在全球高溫與都市熱島下,民衆走出捷運站的瞬間,暴露於高度熱壓力,移動路徑的舒適度至關重要。
他總結,北中南三站都具有出站後的良好的遮蔭,提供民衆一個舒適的行走路徑。另外,遮蔭效果與天候成正相關,意即天氣愈晴朗炎熱、遮蔭成效就愈佳,「未來面對極端高溫的問題,有無遮蔭更顯重要。」
臺北捷運忠孝新生站2號出入口外幾乎無遮蔭處,可見行人步行速度加快。記者林澔一/攝影
本報與成大教授林子平(左)率領團隊,上月在臺北捷運忠孝新生站實測出入口有無遮蔭設施的差異。記者林澔一/攝影
成大團隊赴臺中捷運市政府站外遮蔭處實測。記者黃仲裕/攝影
臺中捷運市政府站屬於都市計劃範圍,根據計劃須要設置人行道退縮,因此站體到馬路間纔會有較大範圍的空曠,僅最外側靠近馬路的人行道能種植行道樹。記者黃仲裕/攝影
成大團隊赴高雄輕軌美術館站,實測有遮蔭跟沒遮陰的舒適度明顯有差。記者劉學聖/攝影
高雄輕軌美術館站外,有遮蔭跟沒遮陰的舒適度明顯有差。記者劉學聖/攝影
高雄輕軌採「以站就樹」設站,保留綠色隧道,美術館站周邊設有綠帶,因軌道廣植綠樹,被遊客冠上「龍貓隧道」美名。記者劉學聖/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