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桃診斷攝護腺癌利器 MRI標靶切片大幅減用抗生素天數

蔣醫師智宏(右)說明MRI融合切片提升攝護腺癌陽性診斷準確率,也可減少不必要的重複檢查。圖/衛福部桃園醫院提供

衛福部桃園醫院指出,攝護腺癌已攀升爲國人10大癌症中的男性第3位,且隨着年齡增長,幾乎所有男性都可能面臨攝護腺相關病情,桃園醫院引進「經會陰磁振造影與超音波影像融合攝護腺標靶切片(MRI fusion biopsy)」技術,提供病人更精準、風險更低的診斷選擇,爲攝護腺癌早期發現開啓新局。

臺大醫院泌尿部教授兼任主治醫師蔣智宏(部桃有門診)說明,MRI融合切片除了提升陽性診斷率,也可減少不必要的重複檢查與手術,對早期發現攝護腺癌至關重要,雖然此技術尚未納入健保,自費約4至5萬元,但帶來的高診斷效益與病人舒適度,已成爲醫療趨勢。部分患者因個人病況或經濟考量,仍會選擇傳統切片。因此,建議在接受檢查前,與泌尿科專科醫師充分討論,根據自身健康狀況與風險評估,選擇最合適的檢查方式。

桃園醫院泌尿科病房專科護理師林𬀩倫指出,多數病人是在健檢中意外發現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指數異常升高,即每毫升大於4納克(>4.0 ng/ml),被建議接受攝護腺切片檢查。目前臨牀上常見的切片方式有兩種,一是健保給付的「經直腸超音波導引攝護腺切片」,另一則是自費但更先進的「MRI融合標靶切片」。

傳統的經直腸切片是透過肛門插入超音波導引針頭進行取樣,需服用長達一週抗生素預防感染,但仍可能出現直腸不適、血尿、血精等併發症;更重要的是,由於超音波無法清楚辨識腫瘤位置,需採平均分佈的12針切片,造成診斷準確率僅約13%至30%。

相較之下,「MRI融合標靶切片」從會陰部(即陰囊與肛門間)進行,避開直腸通道,大幅降低感染風險。該技術結合磁振造影與即時超音波影像,可準確定位可疑病竈,針對高風險區域精準切片,將癌症檢出率提升至51%至94%,是傳統方式的2至4倍。

部桃護理長林梅琴說,病人接受MRI融合切片後,術後不適明顯較輕微,抗生素使用天數也僅需1至2天,整體恢復速度更快,更適合對感染風險敏感或希望快速恢復的族羣。

部桃認爲,隨着醫療科技持續進步,MRI融合標靶切片有望未來納入健保,讓更多病患受惠。林梅琴期盼,這項高精準、高安全的檢查技術能普及應用,幫助更多男性提早發現攝護腺癌、掌握黃金治療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