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輸“老把式” 機器人重構農業DNA

在掛滿紅蘋果的模型樹間,一臺履帶式雙臂機器人正靈活轉動機械關節。它的攝像頭掃描樹冠後,仿生夾爪能精準選中一顆紅彤彤的蘋果,輕輕一擰,蘋果應聲離樹,隨後機械臂準確無誤地將蘋果放入收納筐中,整個過程不到5秒。發生在世界機器人大會現場的這一幕引得圍觀者紛紛拿出手機拍攝,有人讚歎:“比果園的‘老把式’還利索!”

據農業農村部最新數據,2024年中國農業機器人市場規模達128億元,同比增長67%,預計2025年將突破200億元。當傳統農人還在與烈日、蟲害頑強博弈時,這羣“鋼鐵新農夫”已憑藉算法和傳感器重構了農業生產的底層邏輯。

農作物“保安”:科技守護作物健康

“過去農民靠經驗,現在靠數據。”新都綠控農業服務有限公司銷售總監楊波對北京商報記者介紹,當玉米、水稻、西紅柿、油菜等農作物生病時,僅需一臺機器人“保安”,就能快速分析病因並給出詳細報告,180種農作物常見病都能輕鬆應對。

在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成都具身智能場景體驗館中,新都綠控農業服務有限公司攜旗下的農作物巡檢機器人蔘展。據瞭解,這一巡檢機器人在巡查過程中,可通過攝像頭自主識別病害、蟲害等,並主動聚焦受損部位。巡檢結束後,它會在後臺生成一份報告,進行分析預警並給出指導意見。

楊波進一步舉例說明:“比如農作物常見的葉斑病,人眼發現時往往病情已蔓延,但機器人能通過葉片反射光差異,在潛伏期就發出預警。”據實測,其巡檢效率較人工提升75%,單臺可覆蓋500畝基地。目前,成都周邊試點農田因蟲害導致的減產已下降12%。

在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展臺前,一個小小的玻璃房子裡種着一些明顯受到病蟲侵害的農作物,葉片出現黃葉、枯萎、被啃食等現象。而在玻璃房內部頂端,一個攝像頭正在通過掃描這些植物進行分析。據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副研究員呂彥鋒介紹,這是一款農業機器人蟲·草害視覺感知與診斷系統。

“我們針對農作物的病蟲害和草害開發了這一視覺感知與診斷系統。該模型適用於多種場景,植保機器人、無人機甚至手持設備均可使用。”在視頻處理方面,這款模型具有輕量化且精度高的特點,處理速度超過每秒50幀,能準確識別病蟲害並決定農藥用量。雖然產品還處於推廣應用階段,但呂彥鋒表示,預計明年項目結題後即可推向市場。“未來市場前景廣闊,預計能顯著減少農業損失。”

小蜜蜂與老把式:科技賦能作物繁衍與採摘

當鋼鐵機器人化身“花間舞者”,一場關於作物繁衍的科技革命正在溫室裡悄然上演。

在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展臺,北京商報記者發現,多個農業相關的機器人列隊迎接各方檢驗。據工作人員介紹,其中一個長方體、有着8個花粉出口的鋼鐵大傢伙,竟有“溫室小蜜蜂”的稱號。這是由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趙春江院士團隊和北京市海淀區農業農村局合作自主研發的“溫室小蜜蜂”多臂授粉機器人,主要應用於大型玻璃溫室雌雄同花作物授粉作業。

據瞭解,授粉機器人集成了超聲波、氣流震盪和噴灑相結合的多功能授粉方式,採用多個機器人手臂進行授粉作業,座果率大於98%。它解決了熊蜂授粉受環境影響大和熊蜂成本高的問題,授粉成本比熊蜂授粉降低了30%。該項發明不僅獲得中國農業機器人創新大賽一等獎,還入選農業農村重大新技術新裝備。在成果應用方面,目前該機器人已在山東、北京、江蘇、浙江、河北等地應用,以毫米級的精準度,爲每一朵花演繹着一場“科技授粉秀”。

在展臺的另一側,由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發的蘋果採摘機器人,正忙碌地揮舞着四隻機械夾爪,模仿着採摘蘋果的動作,動作麻利得堪比果園“老把式”。

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郭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這個高約2米的大傢伙,左右各配備兩隻帶有攝像頭的夾爪,無論成熟的蘋果處於樹木的什麼位置,都能被機械臂準確抓取。

據悉,這一機器人可在標準化程度較強的蘋果園內實現一小時採摘1600個蘋果的採摘量。“雖然產品的研發成本超過百萬元,但相信隨着以後的逐步推廣,市場價格有望降到10萬元以下。”

政策資本雙重推動:智慧農業加速前行

這場由科技驅動的智慧農業爆發式增長,離不開政策紅利與資本力量的雙重推動。

農業農村部發布的《2025智慧農業行動計劃》顯示,中國農業機器人滲透率已從2020年的3.2%躍升至2024年的15.7%,但與荷蘭(38%)、日本(29%)仍有差距。

農業農村部印發的《全國智慧農業行動計劃(2024—2028年)》提出:到2026年底,智慧農業公共服務能力初步形成,農業生產信息化率達到30%以上;到2028年底,智慧農業公共服務能力大幅提升,信息技術助力糧油作物和重要農產品節本增產增效的作用全面顯現,農業生產信息化率達到32%以上。

政策層面,中央財政今年安排45億元專項資金支持農業機器人研發,31個省份出臺補貼政策,單臺設備最高補貼比例達40%。

在政策扶持下,資本市場的熱情同樣高漲。2024年農業機器人領域融資額達47億元,極飛科技、豐疆智能等頭部企業估值均超百億。

中信證券研報預測,隨着人口老齡化加劇和土地流轉加速,2030年中國農業機器人市場規模將突破千億元。

北京商報記者站在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的展館內,感覺到智慧農業的浪潮已撲面而來。當機器人成爲農人的“外腦”與“四肢”,中國農業正從“靠天吃飯”走向“知天而作”。

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在“智慧農業創新院士論壇”上描繪道:“未來的農田將沒有農機手,只有‘農業大腦’統籌機器人集羣作業;每一株作物的生長數據都會實時上傳雲端,形成全球最大的農業知識庫;甚至通過基因編輯技術,讓作物主動‘告訴’機器人何時需要澆水、施肥。”如今站在世界機器人大會現場,人們正感受到這一願景正在加速到來。

北京商報記者 張茜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