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高收入也能很快樂!研究揭「這個金錢習慣」最能降低焦慮、提升幸福感
▲澳洲研究證實,穩定儲蓄比賺更多更能讓人快樂。(圖/pexels)
記者楊智雯/綜合報導
即使沒賺大錢,也能過得更快樂!一項刊登於《Stress & Health》的研究指出,真正能降低焦慮、提升生活滿意度的關鍵,並非高收入,而是「良好的理財習慣」,研究特別強調,即便排除收入多寡的影響,只要能穩定存錢、準時繳清信用卡帳單,就能顯著提升心理健康,換句話說,不用變有錢,只要會管錢,就能擁有更安心自在的生活狀態,這項結果顛覆不少人對財富與幸福的既定印象。
來自澳洲的開創性理財研究揭示了個人財務行爲與心理健康之間意想不到的因果關係。在澳洲生活成本持續攀升,且民衆心理健康狀況日益惡化的背景下,例如,15歲以上人口精神與行爲障礙比例從2001年的9.6%顯著增長至2022年的21.5%,這份利用長達22年澳洲家庭、收入與勞動力動態(HILDA)數據的研究成果,首次確立了持續的儲蓄習慣與負責任的債務管理對個人心理健康具有顯著的正面影響。
研究明確指出,養成規律的儲蓄習慣並及時支付信用卡帳單,不僅能有效提升心理健康結果,更能鼓勵個人採取健康的應因機制來管理壓力,避免依賴藥物濫用或逃避行爲等負面策略。值得注意的是,研究還發現積極的儲蓄行爲對男性的心理健康影響大於女性,且正向的財務行爲與更高的活力、社會功能、情緒應對能力及整體幸福感分數息息相關。
這項發現不僅爲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明確方向,用來設計更有效的策略來減輕不良金融行爲對心理健康的負面衝擊,也爲投資、就業行爲帶來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