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讓哪吒做抖音和貓眼的“紅娘”吧
就在剛剛,《哪吒之魔童鬧海》全球票房突破16.98億美元,超過《頭腦特工隊2》,登頂全球影史動畫電影票房榜,官方並宣佈延長放映時間至3月30日。
消息傳來,光線傳媒的股價在連跌兩天後,上漲了4.68%。在前兩個交易日,光線傳媒的股價分別下跌了6.27%、14.6%,跌破千億市值。
可以說,光線傳媒的股價與哪吒深深綁定在了一起,銀幕上,哪吒在鬧海,在市場上,遊資在圍獵"哪吒"。一位私募圈的朋友對我們說,"光線傳媒從300億炒作到1000億市值,每天成交金額都超過100億,一兩家遊資根本炒不起來,各路資金應該都有份,多方聯動的結果。"
哪吒2的主要出品方是成都可可豆動畫有限公司(光線傳媒持股其母公司霍爾果斯可可豆動畫30%),主要發行方是北京光線影業有限公司。光線傳媒是這場盛宴的最大贏家,目前市值仍高達853.68 億,市盈率更是167.32倍。
但光線傳媒作爲大股東的貓眼娛樂自《哪吒之魔童鬧海》上映以來,雖然一度上漲超16%,但漲幅遠不如在 A 股的光線傳媒,跌起來卻毫不含糊,2 月 17 日光線傳媒大跌那天,貓眼娛樂也重挫10.18%,即使是光線傳媒股價回升的19號,貓眼股價仍小幅下挫0.24%,市值僅有 96.25 億港元,市盈率僅11.14倍。
貓眼成立於2012年並於當年上線。最開始由美團內部孵化,前身是美團娛樂部門的在線電影票務業務。2015年10月,美團與大衆點評戰略合併完成之後,貓眼整合了大衆點評的娛樂業務。2016年,貓眼從美團點評剝離,開始作爲電影發行方開展業務,並從事其他娛樂服務。2016年,光線傳媒以23.83億元的現金和價值23.99億元的光線傳媒股票,換來了貓眼57.4%的股權,當時貓眼的估值達到83.31億元。
2017年8月,光線控股繼續增持貓眼,其以17.76億元的對價購買了上海三快科技有限公司持有的貓眼19.73%的股權。根據交易價格計算,貓眼的整體估值約爲90億元。
也就是說,近7年後的今天,貓眼的市值與當年相差無幾。
雖然背靠同一個自然人股東,又都在分享"哪吒"這場盛宴,但作爲中國最大的線上電影票務平臺,貓眼娛樂在這場盛宴中,似乎沒能翻起更大的浪花。
01
《哪吒之魔童鬧海》全球票房已進入全球影史票房前十,在延長放映時間後,若最終票房達150億-160億元,基於60%投資比例及分賬規則,光線傳媒分賬收入或進一步增至28.2億-33.4億元。
而在2023年,光線傳媒全年營收僅15.46億元,2024年前三季度營收14.42億元,那麼僅《哪吒之魔童鬧海》一部影片的分賬收入,就遠超其過去一年的總收入。
至於貓眼,線上售票佔比87%,貓眼、淘票票市佔率六四開,每張《哪吒之魔童鬧海》電影票收票務服務費率按平均4%計算,貓眼從中的票務服務費收入大概在 3 億元左右。並且,考慮到貓眼也爲多家非光線系影片,如《唐探1900》等提供發行服務,在春節檔,貓眼的收入應該也不差。
要知道,受其主投影片的《解密》《危機航線》虧損拖累以及今年上半年全國電影票房慘淡拖累,貓眼上半年營業收入同比下降1.18%至21.71億元,歸母淨利潤同比更是驟降29.96%至2.85億元。在線票務市場裡,貓眼和淘票票已經形成了"雙雄"的局面,長期把持着電影售票平臺的流量入口,《哪吒之魔童鬧海》的票房大熱,本來可能是一劑強心針,但奈何貓眼的股價多少還是有點不夠興奮。
可能的解釋是,A 股是個"講故事"的市場,遊資藉着故事瞎炒,哪管啥市盈率,而港股市場相對理性,市場對"哪吒"的利好提前消化,並且認爲這種現象級的紅利是"撞好運",難以複製,所以給的定價相對較低。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雖然在線票務市場,貓眼與淘票票已經"雙雄"格局,但整個電影票房如果後續繼續疲軟,那麼無論是票務還是發行市場增長空間都有限,兩家競爭來競爭去,不過是零和博弈。
並且,新興平臺正在分流用戶。電影愛好者劉蕊表示每次有新出的電影,她都會約上三五好友一起去看,她平時習慣在美團、支付寶、貓眼等平臺買電影票,但這兩年劉蕊發現有時候在抖音團購、抖音直播或者淘寶、閒魚上能買到便宜一些的電影票。
劉蕊說,"淘寶、閒魚上一般是電影票販子在影城辦了年卡、次卡或者有其他購票渠道,然後再在電商平臺上把電影票銷售出去,雖然便宜不了多少,但是蒼蠅也是肉"。除了這些APP,劉蕊常用的招行的掌上生活,也經常出現19.9元觀影的活動,而且有時候還能疊加積分使用。
這些涓涓細流正在侵蝕貓眼的護城河,但貓眼要提防的還不只如此。
02
現在貓眼是抖音的合作方,抖音平臺上的電影預告片切片、博主"種草"短視頻掛的購票鏈接,點擊後會跳轉到貓眼小程序。
但這並非是抖音放棄了票務市場這塊蛋糕,而是曾經發起衝擊未遂後的妥協。2022年,抖音通過收購影託邦,後更名抖音電影票,殺入電影票務市場,接入了8000餘家影院。
按當時的設想,通過抖音電影票,抖音掌握了B端的數據服務、直播宣發、新媒體投放、泛娛樂內容營銷和智能製作服務,以及滿足了消費者的線上購票、打分評價等需求,還可以直接參與影片的出品或發行,不但從淘票票和貓眼分得部分市場,流量得到變現,甚至據此上溯到影視製作、智能宣發等環節,在文娛產業實現閉環。
但奈何影託邦的票務系統以B端團購爲主,C端在線選座、實時覈銷等用戶體驗不及貓眼和淘票票。當時部分影院反映,抖音兌換券需線下覈銷選座,流程繁瑣。抖音當時還試圖通過團購和本地化營銷吸引影院入駐,但中小型影院因服務費高(10%)、覈銷率低等問題選擇退出,萬達等連鎖品牌也興趣寥寥,2023年春節檔,抖音電影票訂單量同比增長71%,但市場份額佔比不足5%,遠低於貓眼、淘票票。
而當時用戶習慣已經養成,抖音要硬搶貓眼、淘票票的市場份額,自建票務系統是必須,還需投入鉅額票補(如春節檔單部影片補貼數億元)才能爭奪市場,邊際效益低。
彼時抖音正全線作戰,廣告、電商等核心業務市場巨大,增速極高,而2023年電影總票房約550億元,服務費收入僅約50億元。在"先大後小、抓大放小"的戰略選擇下,抖音暫時擱置了抖音電影票發展,選擇了與貓眼合作,接入貓眼成熟的票務系統,曲線快速切入票務市場,而抖音也因此可更專注於自身擅長的流量運營與內容營銷,快速提升用戶體驗,吸引更多用戶。
事實證明,這的確是個雙贏的局面。抖音成爲電影宣發的首選平臺,2023年超80%的影片將"官抖"作爲核心宣傳陣地,例如,《消失的她》通過抖音話題播放量超300億次直接拉動票房破35億元,以及《哪吒之魔童鬧海》抖音官方話題播放量早就超過120億次,以"哪吒春運回家也得過安檢這關"爲創意的短視頻,獲得超數百萬的點贊和百萬級的轉發。
抖音在電影宣發上已形成顯著優勢,通過內容共創、直播互動和IP衍生實現全鏈路滲透。
通過"短視頻、直播種草-小程序購票"的閉環,抖音無需自建票務就能分羹票房收益。抖音與貓眼合作開發了CPS(按效果付費)功能,抖音創作者在短視頻或直播中可嵌入貓眼購票鏈接,用戶點擊後進入小程序完成購票,創作者根據實際轉化獲得佣金。此舉將短視頻的"內容種草"與"即時消費"無縫銜接,顯著提升宣發效率。例如《滿江紅》,1000多個抖音賬號參與推廣,覆蓋億級粉絲,在抖音直播間賣出超100萬張優惠券,直接帶動票房增長。
貓眼專業版還與抖音熱度榜數據打通,例如《流浪地球2》通過抖音話題熱度預測票房走勢,指導排片優化,也直接幫助了院線提高收入,讓各方都能分享到紅利。
如果雙方的互惠互利就到此爲止,那麼就歲月靜好,各拿各的,但如果這只是權宜之計呢?
03
2016 年收購貓眼,被譽爲是光線傳媒創始人王長田做的10年來最正確的決定。
美團股權雖然被稀釋,但至今美團仍和貓眼深度綁定、給予貓眼深度支持。美團雖然僅剩下不到10%的股份佔比,但依然把美團APP最核心的位置留給了貓眼,給貓眼帶來了不少用戶。
可以說,貓眼現在和美團、抖音的關係都挺好,甚至和騰訊的關係也不差,在微信上搜索電影,跳轉的購票小程序正是貓眼的。可以說,貓眼現在是美團、抖音、騰訊的"團寵"。
這在互聯網江湖裡,可不多見,這是貓眼超然的地位所然。事實上,貓眼一直希望保持其"獨立"的姿態,光線多次公開強調,其與貓眼"各自獨立運作",雙方僅在"合適項目上開展合作",並保留原有商業合作基礎。例如,貓眼獨立負責《唐探1900》的出品發行,光線僅通過權益法覈算投資收益,不直接參與其運營。
但其他電影公司還是會擔憂貓眼在票務排片、數據資源或營銷流量上優先支持光線出品影片。例如,春節檔中貓眼同時參與《唐探1900》(貓眼發行)和《哪吒之魔童鬧海》(光線主投)的競爭,它若偏向哪個一點,都會引起行業的側目。
畢竟,票務是流量入口,也是電影最終變現的出口,一部投資上億乃至數億的電影能否收回本乃至盈利,票買得好不好,是關鍵,在APP、小程序上的展示位置、評論,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消費者的決策的。
也因此,無論貓眼、光線傳媒如何陳述貓眼的獨立運作,其他電影公司都不會把貓眼作爲主要宣發陣地,抖音因此是收穫到紅利的。作爲超高流量的平臺,抖音在電影宣傳方面有着天然的優勢,通過大數據和算法給用戶推薦符合其興趣的視頻,從而推動用戶完成消費決策,抖音也就成爲電影公司的兵家必爭之地。
而消費者被抖音養成"短視頻、直播種草-小程序購票"以及在抖音看評論做決策的習慣後,其實在哪家的小程序買票就不重要了,這勢必會分流貓眼、淘票票 APP的流量,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將原本它們的消費者,沉澱在抖音裡。
到這時候,當年抖音電影票需要斥巨資打硬戰都不一定完成的事,通過合作,既分賬有錢收又和和氣氣地完成了。
作爲流量入口,理論上貓眼可以通過用戶數據上溯參與到產業鏈各個環節,貓眼娛樂也參投過《你好,李煥英》《飛馳人生2》《默殺》等多部爆款電影,但大部分都不是它主投主控,更多的扮演的是聯合出品方和數據服務商的角色,畢竟誰都知道它與光線的關係,除了光線,其他電影公司不會情願給它讓出更多的合作空間。
所以在電影業態上,貓眼最大的收入來源還是線上票務,2024年半年報顯示,報告期內該業務板塊收入佔總收入的比重爲48.19%,並且銷售費用同比增加了39.9%至5.12億元,重資下去也僅僅換來了線上電影票務業務收入同比增加了3000萬,雖然銷售費用的增加與公司正在探索的AI應用、境外業務等新業務領域也有着很大的關係,但高投入低迴報一定程度上暴露了貓眼賴以生存的票務業務的增長瓶頸。
至於增加內容提高用戶時長並且成爲電影公司的宣發陣地從中再分一杯羹,就更是不可能。僅靠光線以及貓眼參投的電影的切片短視頻,是遠遠不夠的,其他電影公司同樣也不會給光線做嫁衣分享版權。
所以,如果抖音覺得現有的合作方式挺好,全身心專注廣告、電商業務,那貓眼自然是近憂。但如果抖音覺得能從兩大核心收入支柱業務騰出手來,尤其是其電商GMV已位列前三,就更刺激了其重新加快推進本地生活業務的步伐。
在圈住用戶,養成了用戶習慣的時候,它想拿走票務業務,就要比3 年前簡單多了。
這兩年貓眼通過拓展娛樂服務、現場演出票務等領域來讓業務更加多元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留住用戶,但作爲一個工具類APP,貓眼天然打開頻率低、缺少流量,不論如何嘗試轉型,貓眼日漸"寄生式"的流量結構讓它有一種天然的劣勢,尤其當抖音、快手、小紅書這種天然具備話題量的平臺如果想切入電影市場時,貓眼依靠線上票務的護城河,能否守住,是繫於流量巨頭們的一念之間的。
這正是資本市場對貓眼前景最大的憂慮之一,很直觀地體現在了股價和市盈率上。
所以,貓眼不如引入更多股東,把抖音也"拉進羣",更深度地捆綁,不但解除遠慮,也一起搭建文娛產業閉環,更搭上"抖音概念股"的東風,可謂一石多鳥了。在互聯網拆牆的大背景下,相信其他股東也不會反對的。
哪吒的爆火或許就是最佳時機,互聯網-影業攜手再創一部現象級電影,是各方所希望看到的貢獻。
那就不如,讓哪吒做這個"紅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