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讓短視頻上的假專家再坑人了

“量子賦能農作物,抗病抗災還增產”“不用氮磷鉀,買這個莊稼生長照樣好”“三招搞定高血壓”“祖傳秘方根治糖尿病”……近日,社交平臺和視頻平臺上,一些假專家的真套路相繼被媒體曝光:僞造“權威專家”人設,吹噓“三無”產品,以知識科普之名行詐騙斂財之實。

他們有的號稱“農業大學畢業”“從事農業行業數十年”,打着“免費指導”的旗號,分享一些啤酒灌根、食鹽除草等似是而非的農技“小妙招”後,就開始賣力推銷所謂防蟲神器、增產神藥。有的網購白大褂、僞造胸牌包裝成“三甲醫院專家”的形象,堂而皇之地推薦“神乎其神”的藥品、保健品。

領域不同,套路相似。假專家們爲何容易得手?原因很簡單:他們不懂專業知識,沒有專業技能,但深諳流量密碼和推銷之道——頂着捏造的“權威專家”人設,表演精心設計的劇本,打着“免費指導”“限時折扣”的誘人幌子,炫一波專業概念推銷所謂的“最新科研成果”,以“內行人絕不會告訴你”“不用就虧大了”等話術製造焦慮,通過“大打包票”“無效退款”的痛快“承諾”誘導消費。加上這些領域本身具有較高專業門檻,網友難以甄別,很容易被騙子拿捏,掉入假專家們的帶貨陷阱。

假專家大行其道背後,部分MCN機構是推手。他們瞄準商機,通過“科普、宣傳、銷售”“一條龍”套路,發展出一條“身份造假、道具包裝、演技指導、腳本定製、商業變現”的灰色產業鏈。隨着技術發展,一些機構利用AI技術造假、博眼球快速“吸粉”起號,通過AI生成誇張文案批量製作短視頻“轟炸”推銷,讓人防不勝防。一些平臺對這一亂象也難辭其咎。對賬號資質和專家身份查證不嚴、對內容審覈甄別和舉報處置不力、對誇大言論違規引流帶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

針對這些亂象,中央網信辦在2025年“清朗”系列專項行動部署中已將“內容以假亂真”“缺失資質”“提供僞專業信息”等列入整治重點。四部門近日聯合發佈《關於規範“自媒體”醫療科普行爲的通知》,明確對假冒醫生身份等行爲採取嚴格的處罰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虛假不實信息的識別、覈實、溯源都有一定難度,封禁賬號也可能“換馬甲”捲土重來,整治“假專家”“僞專業信息”絕非一日之功。既要對已經發現的問題賬號重拳出擊,又要從“被動迴應”轉向“主動預防”,更要從“單打獨鬥”轉向“協同治理”。同時要積極宣傳引導,提高公衆對虛假信息的“免疫力”,讓坑人騙人的假專家們無處容身。

來源 | 人民日報客戶端

作者 | 武碩

值班編輯 | 王可

主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