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腹痛小心隱藏版癌王 健保納新療法患者年省200萬元
癌症醫學會理事長暨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教授陳仁熙(左)、臺灣肝癌醫學會理事長暨北榮醫學研究部主任黃怡翔(右)表示,衛福部健保署今年2月1日起,擴增晚期膽道癌免疫治療合併化療及晚期肝癌雙免疫治療納入健保給付,爲患者爭取更多生機。記者沈能元/攝影
肝及肝內膽管癌長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許多患者發現時已是中晚期,過往治療選擇有限且存活率低,近年免疫治療開啓治療契機。今年2月1日起,衛福部健保署擴增晚期膽道癌免疫治療合併化療及晚期肝癌雙免疫治療給付,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兩種疾病患者各約800人,每名患者一年藥費高達200萬元,一年健保新增藥費16億元。
膽道癌爲高度侵襲性的惡性腫瘤,依發生位置可分爲肝內膽管癌、肝外膽管癌、膽囊癌及壺腹癌,每年新增人數約2400人。由於難以早期發現且診斷不易,加上侵襲性強、惡性度高,因而有「隱藏版癌王」的稱號。過往治療選項有限,約3成患者可手術治療,但術後預後不佳且容易復發;無法手術治療者則接受化療,僅2至3成患者腫瘤縮小,但存活期僅剩8至10個月。
癌症醫學會理事長暨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教授陳仁熙說,依臨牀試驗顯示,晚期膽道癌第一線使用免疫治療合併化療,死亡風險降低2成,整體存活期超過1年,部分患者存活期更達2年以上。
陳仁熙說,由長庚醫院與北榮去年底聯合發表的真實世界數據顯示:45位晚期膽道癌患者中,免疫合併化療的整體反應率(即腫瘤最長直徑縮小30%以上的比例)達31.1%,平均存活期達15.8個月。此次健保給付納入免疫治療,爲患者爭取更多生機。
陳仁熙提醒,膽道癌常見症狀有腹痛、嘔吐、食慾差、體重減輕、深色尿、眼白黃、皮膚髮黃髮癢及發燒等,一旦出現相關症狀應速就醫。
一名54歲女性,2020年11月因腹脹不適就醫,確診第四期膽囊癌,當時腫瘤擴散至多處淋巴結,腫瘤最大達10公分,且包圍腹部大動脈,病況危急。所幸透過參與臨牀試驗,使用免疫合併化療後,腫瘤明顯縮小,至今病情穩定已邁入抗癌第5年,並重返正常生活,更有餘力照顧年邁母親。
另,根據111年癌症登記報告統計,肝癌發生人數排名第四,僅次於肺癌、大腸癌與乳癌。當年死亡人數超過7000人,多年來一直是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二位,好發年齡爲55至84歲。臺灣肝癌醫學會理事長暨北榮醫學研究部主任黃怡翔說,肝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大部分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傳統標靶治療雖可延緩病程,但治療反應率低,平均存活期約1年。
黃怡翔指出,過去晚期肝癌治療選擇有限,長期療效不佳,五年存活率僅7%,近年,多采免疫療法治療。依臨牀試驗顯示,晚期肝癌第一線使用「雙免疫療法」,亞洲病人族羣治療反應率突破3成,且長期追蹤結果顯示,並達4至5年以上長期存活的長尾效應。
過往肝癌病人若有高出血風險,或有腎病症候羣、高血壓等共病,其治療選擇較受侷限,黃怡翔指出,此次第一線健保治療新增雙免疫療法,預期將可嘉惠更多晚期肝癌患者。他說,肝癌常見症狀有腹痛、食慾差、體重減輕、眼白黃、腹脹及疲倦等,一旦出現相關症狀應速就醫。
70歲的張阿姨腎功能不佳、並有慢性肝炎病史。在一次健康檢查中發現肝癌指數(甲型胎兒蛋白AFP)破10萬,加上常感疲倦而就醫,確診爲晚期肝癌。當時腫瘤壓迫肝門靜脈,血流嚴重受阻導致食道靜脈曲張,隨時可能危及生命。經雙免疫療法治療4周後肝癌指數落至正常值20以下,腫瘤明顯縮小,至今病情控制良好回覆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