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滿臺積電漲價過猛?外媒曝美巨頭恐「倒戈三星」
臺積電2奈米漲價。(圖/本報資料照片)
臺積電近期宣佈,下一代2奈米晶圓代工價格將較3奈米制程上漲約50%,傳出引發主要客戶高通與聯發科強烈反彈。根據《朝鮮日報》報導,高通因臺積電3奈米制程代工價格上升而面臨成本壓力,導致獲利受損,現正評估將部分晶片訂單轉向三星,以分散風險並降低生產成本。
報導指出,臺積電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新廠,目前正面臨人力不足與設備調校困難的挑戰,導致製造成本明顯高於臺灣。分析師認爲,這將使與主要客戶的價格談判更加艱難,同時也爲三星的代工業務帶來契機,尤其三星在3奈米制程失利後,正全力推進2奈米技術,期望重新搶佔市場主導權。
業界透露,臺積電3奈米制程漲價,已讓高通的行動應用處理器(AP)成本上升約16%,而聯發科爲反映成本壓力,也可能調漲晶片售價達24%。由於代工費用大幅上升,兩家公司獲利空間被壓縮,因此對臺積電的調價策略極爲不滿。
高通執行長Cristiano Amon日前更罕見公開表態,表示公司「正在考慮所有代工合作的可能性」,並暗示尋求第二供應來源。他雖排除英特爾18A製程作爲短期選項,但外界普遍解讀此爲釋出與三星合作的訊號。
但臺積電的漲價策略,也是不得不爲之。受美國製造在地化政策推動,亞利桑那廠正加速投產,但當地勞動力短缺與經驗不足,導致生產效率不及臺灣。據估算,即使是落後兩代的4奈米制程,美國廠成本仍比臺灣高出約30%;而2奈米制程因需使用極紫外光(EUV)設備與更嚴格製程控制,成本差距恐擴大至50%,削弱臺積電長期以來的成本優勢。
相比之下,三星在美國德州泰勒新廠的挑戰相對較小。熟悉三星運作的業內人士指出,三星在德州已有20多年晶圓代工經驗,並與當地供應商如格芯建立長期合作,能更快適應當地生產環境與供應鏈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