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景氣催生銅板經濟 那些年撐起小確幸的「10元商店」
低價出擊10元商店正從中南部流行到臺北,而且,由臨時攤位改成店面經營的形態。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2002/04/16 黃秀義攝影)
2000年初,臺灣由於大環境的不景氣,出現通貨緊縮的現象。有些店家爲求生存,大打價格破壞戰,10元商店在街頭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吸引許多精打細算的消費者光顧。後來隨着物價攀升,10元商店逐漸消失,或者轉型調整商品售價。
10元商店源自日本百元商店的概念,以日幣對應到新臺幣的匯率計算,當時也有業者以店內商品29元、39元、50元等均一價爲賣點。因爲當時臺灣經濟不振,許多民衆的收入有限,引起一陣低價消費旋風。10元商店大多開設在路邊攤、菜市場、夜市或車流量大的路口,販售牙刷、碗盤、指甲油、髮飾、電池、鞋墊、玩具等日用品爲主。
業者採取薄利多銷的方式,10元商品是吸引客人上門的帶路雞。根據媒體披露,當時貨源多來自浙江義烏的小商品批發市場,大量採購並買斷,以壓低進貨價。另外,業者在店內搭配銷售一些單價較高的商品,以增加獲利。對消費者而言,即使只有10元也能享受挖寶的樂趣,一張百元鈔票就能買到好幾件商品滿載而歸,給人物超所值之感。
雖然10元商品造成熱賣,但是當中不乏品質有疑慮的商品,例如甲醇含量超標的指甲油,恐對身體造成傷害;來路不明的電線插座,則可能有引起電線走火的危險。
另外,同時期流行的10元麪包店,以常見的肉鬆、奶酥、紅豆等臺式麪包爲主,因爲售價比坊間的麪包店便宜一截,也讓許多消費者趨之若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