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一起讀的爾雅經典
爾雅出版社創立五十年,創辦人隱地曾說:要在有限的生命裡,種一棵無限的文學樹。(本報資料照片)
作家白先勇的《臺北人》獲「爾雅五十.經典五十」票選榜首,圖爲2021年《臺北人》五十週年精裝典藏版發表會現場。(本報資料照片)
1971年,白先勇與七弟白先敬合辦晨鐘出版社,隱地前往致賀。(隱地提供)
爾雅出版社書架上陳列着出版的書籍及各年度的短篇小說選。照片攝於2020年。(本報資料照片)
「爾雅五十‧經典五十」票選結果
1975年7月20日,爾雅出版社成立。社址最初設於北投公館街,76年因業務擴張,新址遷移至廈門街一一三巷。77年因三位原始股東中有兩人退股,爾雅遂改由柯青華(作家隱地)獨資經營。隱地曾多次提到:「爾雅的第一個十年,是文學出版最好的光景」,因爲當年新書起印量從8000本起跳,爾雅的創社樑柱之一,王鼎鈞《開放的人生》等「人生三書」,總銷量就超過了60萬本。彼時文化界人士都知道,「文章發表上兩報,文學出書找五小」:兩報指《中國時報》與《聯合報》;「文學五小」即1968年創立的純文學、1972年創立的大地、1975年創立的爾雅、1976年創立的洪範與1979年創立的九歌。這五家出版社之間固然有競爭,卻也不乏合作。在純文學創辦人林海音號召下,每月辦一次出版社負責人早餐會,交換出版近況與最新情報。他們還印製了共同行銷的《五家書目》,在力推自家書籍之外也會相互幫忙,譬如爾雅便曾短暫代理髮行過洪範與九歌的新書。
有過黃金時代的「文學五小」,隨着1995年純文學出版社結束營業、1999年姚宜瑛將大地出版社交由吳錫清接辦,在進入廿一世紀後無不面臨嚴峻的挑戰。猶記得2000年時,隱地曾在爾雅25週年活動中公開表示:「再給我25年,我在等待文學春天再來臨。」那一年爾雅推出了《爾雅散文選》、《爾雅詩選》、《爾雅短篇小說選》及一套12冊的「世紀詩選」,其實就可以看出隱地欲以編選及出版行爲來「再造春天」之企圖。而今25年過去,從1975年成立迄今的爾雅營運滿半世紀,連1937年生的隱地都88歲了。到了這時候,還期待或要求隱地自己「再造春天」,那是很失禮且並不現實的奢望;反過來說,吾輩應該要作點什麼,振奮一下這位出版與創作前輩纔對吧?
因此當《文訊》雜誌封德屏總編輯爲了爾雅五十週年慶,找我當一期客座主編時,本人沒有猶豫,只是有點擔心:爾雅每隔五或十年社慶,都會以強而有力的出版品自賀壽辰。隱地本是最重視文學史料的出版家,堅持建立爾雅書籍體例與作者寫作年表,又是經常提筆記錄出版世代與環境變遷的作家。連《文訊》在爾雅四十週年時,都曾推出厚達270頁的第357期替之賀壽。那期專題以「爾雅不惑.文學無限」爲名,在尊重歷史脈絡和文學發展的前提下,挑選了爾雅在出版界的各種創舉、貢獻及對文壇產生的影響,邀得29篇文章來組織起該次專題的架構,也讓曾在爾雅出書的作家,能夠近距離寫「爾雅與我」。在相對靜態的編選、企劃之外,還有動態的公開活動:由臺灣詩學季刊雜誌社主辦,於紀州庵文學森林舉行「爾雅不惑‧詩心無限──作品朗誦會」與「爾雅詩世界──高中生創意表演」,一起慶祝爾雅四十週年。我的擔心來自理當避免與前賢重複,幸好本人很快就想到「閱讀」與「經典」兩個關鍵──吾輩不都是從小就看「文學五小」出版品長大的?身爲一名讀者,可以爲像爾雅這樣走過半世紀的出版社,給出什麼回饋?爾雅走過五十年,究竟出了多少書?其中哪些書,儼然已經成爲讀者認定的經典、共同的記憶?
據此我很快訂下「爾雅五十‧經典五十」這一專題名稱,並打算用「一百位文化人票選五十部爾雅經典、每位投票以二十部爲限」的規則進行。另請《文訊》編輯團隊及資料中心,重新清查與編號列出爾雅所有的出版品,最後得到了選票上的908部──創辦人隱地曾說要「在有限的生命裡,種一棵無限的文學樹。」看着每張選票上印着爾雅這棵文學樹結出的908個果實,我深刻體會到「功不唐捐」四字的真正重量。很感謝一百位投票者的高度配合與費心選擇,他們的身分涵蓋作家、學者、編輯、記者、演員等,年齡跨度超過六十歲(從1937年生的白先勇到1999年生的林佑霖和蕭宇翔),各自擁有不同的閱讀趣味跟文類偏好。但這一次,一百人都同樣歸返最純粹的「讀者」身分,用一張張選票當作多年來「閱讀爾雅」的回饋單。雖然稱不上何等精確或具信度效度,但我們暫時也只能用這種方式,嘗試一窺文化人心中的「爾雅經典」名單。
《文訊》在邀請投票者時,並沒有特意避開爾雅出版的作者,因爲他們本來就是臺灣文學界重要人士;另外也邀得對岸深耕臺灣文學研究的兩位學者,請他們參與這次的票選。在近千部出版品中只能選擇20部,脫穎而出的難度其實相當高,可以說能獲得票數就很不容易了。儘管如此,前三名──白先勇《臺北人》、林海音《城南舊事》、餘秋雨《文化苦旅》,最後分別獲得82、67、63票,足堪稱爲衆望所歸。
若以數量而論,「爾雅五十‧經典五十」裡王鼎鈞一人入選四部居冠(回憶錄四部曲、《左心房漩渦》、《碎琉璃》、《江河旋律》),其中有百歲鼎公今年纔出版的自選集《江河旋律》,卻未見昔日曾暢銷60萬冊之《開放的人生》等「人生三書」。洛夫則以《洛夫.世紀詩選》、《雪落無聲》與《隱題詩》三部入選,堪稱亞軍;白先勇、餘秋雨、琦君、齊邦媛、歐陽子、張曉風、席慕蓉,七位都是各有兩部作品入選「爾雅五十.經典五十」名單。
以上這些都是早已成名的文學大家,容易讓人忽略一個事實:爾雅創辦人隱地樂於肯定新秀,挖掘青年。像是「經典五十」名單中的李進文詩集《一枚西班牙錢幣的自助旅行》出版於1988年,是他的第一本書;林燿德論集《一九四九以後》出版於1986年,也是這位早逝作家的第一本書。作家王盛弘雖是以2001年出版的散文集《一隻男人》入選,其實28歲時被稱爲「謹慎地交出他的第一張成績單」,那部《桃花盛開》便是由爾雅出版。隱地現在雖深爲眼疾所苦,但身爲一名編輯具備的慧眼,在識人、辨書上總是那麼精準,難怪能夠成爲許多經典的最大推手。
爲了隆重其事,7月19日週六午後二時,《文訊》將於紀州庵文學森林舉辦「不是懷舊,經典依然年輕──爾雅五十.經典五十」活動,邀請本次入選作者或其後人蒞臨,接受各世代讀者們的禮讚。爾雅出版社踏實、勤懇地走過半個世紀,後續如何,或未可知。
面對數位時代的機會與挑戰,吾輩也期待爾雅的衆多出版品,能向電子書製作或資料庫建構踏出第一步──或許就從這分「經典五十」名單開始?載體或可變,經典永流傳,也該是時候讓青春無敵的少男少女,用手機、平板、閱讀器來親近這些爾雅好書了。(本文與《文訊》七月號同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