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花錢請補習班,照樣把數學學好,這纔是聰明的選擇
我相信每個學過數學的人,心裡都曾有過一段與它“較勁”的故事。
你知道的,那些數字和符號一開始簡直像是高深的密碼,想破解又總是遲遲沒有進展。
看着同學們輕鬆算出答案,你也不禁懷疑:“難道我就是那種數學天生不行的人?”
即便不止一次地爲數學補課,拼盡全力,成績卻還是沒有大幅度的提升,數學總是像一座難以逾越的大山,無論怎樣攀登,總覺得有些地方觸不到。
然而,隨着一次次摸索和總結,我開始意識到,數學成績並非天生的優劣,而是我們學習方法的結果。
想要逆襲,單純的時間堆砌並不足夠,方法的有效性纔是關鍵。
今天,我就來分享一些我自己走過的彎路和經歷過的領悟,也許這些方法能幫你打破數學的束縛,迎來學習上的“逆襲”。
1. 筆記法
說到數學,最初我也和大多數同學一樣,覺得只要翻一翻課本,讀一讀例題就能掌握精髓。
結果呢?剛一擡頭,腦袋裡空空如也。
每當考試的時候,曾經在課堂上看過的公式、定義彷彿都被一陣風吹走了。
明明感覺自己理解了,但一到做題,眼前的題目就像天書一樣讓我百思不得其解。
我漸漸發現,原來“看”並不足夠,必須得通過“做”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於是,我開始改變學習方式,把書本里的重點內容逐字逐句地抄寫下來。
這不僅僅是機械地重複,而是將知識通過手的運動、眼的接收以及腦的思考進行再一次的梳理。
我會把每一章節的標題、重要概念、公式及相關定理,列出提綱,然後逐一抄寫。
最開始,抄寫的過程並不輕鬆,甚至感覺有些冗長和乏味。
每抄一遍,我總是在想:“這些公式我明明已經記住了,爲什麼還要抄?”
然而,隨着一次又一次的抄寫,似乎有種神奇的變化發生。
那些最基本的公式,從紙上開始變得鮮活,逐漸在我的腦海裡紮根生長。
每當我再次打開書本時,彷彿這些公式的形狀都變得具體清晰,而不再是空洞的符號。
記得第一次通過這種方式,複習完《函數》這一章後,我竟能很自然地記住公式的應用條件和推導過程。
那些我曾經覺得繁瑣的步驟,竟然在我的筆記上逐漸呈現出連貫的邏輯和內在的規律。
最不可思議的是,抄寫不僅讓我記住了公式,還讓我能夠理解公式背後的原理和應用場景——數學,就這樣不再神秘,逐步變得親近起來。
2. 默寫法
許多學生在學完一章內容後,常常會有一種“過關”的錯覺,認爲自己已經掌握了所有知識。
但一旦拿到真題,或者進行默寫時,就會發現自己對知識的掌握其實只是皮毛而已。這種情況,我曾經也經歷過。
例如,在一次複習《數列》時,我覺得自己看過課本、做過例題後,幾乎已經完全理解了它。
於是,便開始進行自我測試——合上書本,嘗試默寫公式和定義,結果……哎,眼前一片空白。
我本能地感到慌亂,因爲明明之前自己就覺得掌握了,怎麼會有這麼多內容全然記不住呢?
我的腦袋就像一個燒過的鍋,空空如也。
但問題也恰恰出現在這裡:你以爲自己懂了,實際上你並沒有真正理解。
當你閉上課本,試圖從記憶中提取出知識點時,才發現大多數知識其實沒有在你腦海中“安家”。
爲了徹底搞清楚這些漏洞,我開始了“默寫”練習。
默寫的過程痛並快樂着,一開始我記得不到一半,後來通過反覆回顧與默寫,每次都能多記住一點。
直到後來,我甚至能在沒有書本的情況下,快速寫下《數列》所有的公式及其應用,這種進步讓我感到無比驚喜和滿足。
正如我朋友說的那樣:
“默寫不是讓你記住一堆公式,而是讓你真正理解每個知識點的深刻含義,直到它成爲你的一部分。”
3. 錯題本
“錯誤”對數學學習來說,不是失敗的標誌,而是進步的墊腳石。
剛開始學習數學時,我總是害怕犯錯,遇到錯題總是直接忽略。
後來,我才意識到,真正的突破往往來自於一次次失敗之後的反思。
錯題本,就是幫助我認識自我,找出漏洞的最好工具。
我開始認真分析每一道錯題,弄清楚錯誤的原因。
是粗心大意?還是理解上的偏差?或是缺乏某些基本概念的支撐?
一旦發現自己的薄弱環節,我會專門進行鍼對性的複習和練習。
錯題不僅僅是知識的漏洞,它還反映了你理解過程中的誤區和不穩定的地方,解決了這些問題,才能提高自己的數學水平。
其中,我學到一個非常實用的方法——12630法則。
即在錯題發生的第一天、第二天、第六天、一個月後和考試前,重複做錯題。這個過程看似簡單,卻能顯著提高我的知識掌握度,讓我在第二次、第三次解題時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每一次的複習,都讓我更加清晰自己的錯誤,並在不斷的糾正中鞏固了知識點。
曾經,在一場模擬考試後,我在錯題本上記錄了自己所有的錯誤題目。
很快,這些錯題成爲了我最強大的複習工具。
每一次回顧這些錯題時,像是一次重新認識自己的過程。
直到考試前的最後複習,我已經能夠輕鬆通過這些錯題來進行自我檢測,錯誤的機率也大大降低。
由此可見,回望自己從數學“災難”到“逆襲”的成長過程,我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一個道理:數學學習並不複雜,複雜的是我們對它的心態和方法。
如果能用心去探索,並掌握合適的學習方法,數學就像一個一直待在你身邊的朋友,隨時準備幫你解決難題。
在不斷地抄寫、默寫和錯題複習中,我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學習節奏,也重拾了對數學的信心。
重要的不是你投入多少時間,而是你是否找到了合適的學習方式。
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科學的複習方法,打破自己在數學學習上的瓶頸,不論成績之前如何,只要你肯努力,逆襲並不是遙不可及。
數學,像一場耐力賽,而不是短跑。
找到合適的策略,堅持下去,你終將走到你想去的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