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銀行一季度收入利潤負增長,爲何股價又創新高?|市場觀察

5月9日,建設銀行(601939.SH)、江蘇銀行(600919.SH)、浦發銀行(600000.SH)等部分銀行股創出歷史新高。

不過因爲息差下降等原因,包括建設銀行在內的部分銀行在一季度出現了收入和利潤的負增長。業內人士認爲,雖然業績負增長,但投資者憧憬寬鬆貨幣環境下資產質量改善,銀行股息率也依然較高,估值並不高。

4月29日晚間,建設銀行發佈2025年一季報,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901億元,同比負增長5.4%;實現歸母淨利潤834億元,同比負增長4%。4月30日建設銀行跌3.28%,不過5月之後則連升並創出歷史新高,5月9日升1.54%,報收9.24元。

天風證券分析師劉傑表示,2025年一季度,建設銀行淨息差1.41%,環比降低10個基點,同比降低16個基點,結合2024年底公司生息資產收益率和計息負債成本率來看,因2024年LPR多次調整,新年存量貸款重定價可能是2025第一季度淨息差下行的主要原因。

港股100研究中心顧問餘豐慧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一季度一些大銀行業績出現負增長,資金依然追逐銀行股的原因可以從幾個方面解釋:首先,市場預期未來經濟環境會逐步改善,隨着經濟復甦,銀行業的資產質量和盈利狀況有望得到提升,這爲銀行股的增值提供了潛在空間;其次,銀行股通常被視爲防禦性投資選擇,因爲它們相對穩定,能夠提供較爲可靠的股息收益,這對於尋求穩定回報的投資者來說具有吸引力;再者,相對於其他行業,銀行業的估值在一段時間內可能被低估,資金流入可能是對這種低估狀態的一種修正。

鑫頂基金首席經濟學家胡宇則向第一財經記者稱,在監管部門不斷鼓勵長錢資金加大入市力度的背景下,低利率環境給了長線資金更好的融資環境,同時銀行股因爲具備了高股息回報,對保險機構等長錢也更有吸引力,在寬鬆的貨幣政策沒有出現質的變化之前,銀行股仍是很好的投資標的。預計未來中長期的資金入市和股市的估值提升,都不會是短期的情況,屬於戰略佈局的操作,投資者可以繼續持倉等待接下來居民儲蓄資金的逐步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