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鰲論壇2025丨全球3.5億人生活在無網覆蓋地區,縮小數字鴻溝關鍵在“投資於人”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賴鎮桃 廣州報道
當你每天手機不離手,當你在熱烈討論AI大模型、人形機器人時,在世界的另一邊,不少人還在用3G網,甚至連手機都沒有。
這就是數字鴻溝。
“我們享受着移動互聯網帶來的便利,但是在我們剛剛出版的《移動互聯⽹連接狀況年度報告》裡,我們看到了一些差距,第一個是覆蓋度的落差,全球現在約有80億人口,當中大概有3.5億人,也就是4%的人口生活在沒有移動互聯網覆蓋的地區。第二個是觸達率的差距,全球約39%的人口⽣活在移動互聯⽹覆蓋的地區,但是卻沒有使⽤移動互聯⽹。”全球移動通信協會GSMA大中華區總裁斯寒在3月25日的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加強數字能力建設,跨越數字鴻溝”分論壇上指出。
怎麼讓這些羣體觸網,不僅關乎社會公平,還是數字經濟的潛在爆發點。斯寒預計,縮小數字鴻溝有望爲全球經濟帶來3.5萬億美元的價值,尤其對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帶動明顯。
芬蘭前總理阿霍告別政壇後,曾在諾基亞擔任執行副總裁,在他看來,縮小數字鴻溝是一個生態系統的建設,在這當中,人的能力建設實際上是最難但也最重要的。基礎設施、數字技術都是可以遷移的,唯獨人的能力不能快速複製,所以一定要讓欠發達地區大量投資,從長遠能力建設的角度來提升公民的數字技能。
伊朗總統府進步和發展中心主席艾哈扎德分享了伊朗培養數字人才的做法。他認爲大體思路有三,⼀是重構教育體系,讓編程和⼀些新興技術融入中小學教育中,二是對勞動⼒進⾏技能升級,三是留住人才,因爲人才外流往往是欠發達國家的難題,所以伊朗有⼀個RIO項⽬,篩選優秀的高中生,讓技術公司幫助他們開展技術創新項目,提前讓他們適應未來進入創新領域。
柬埔寨商業部副國務秘書斯維娜麗介紹,因爲柬埔寨是一個新興國家,對政府來說,提供在線、免費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政府需要讓現有的勞動力接受再培訓,保住他當前的工作崗位。比如說目前已經開設了線上的免費課程,科普AI技術和應用。在很多領域政府也會推出一些政策,讓人們更好地使用這些技術,比如正在建設技術工人的人才庫,有些人可能對社會科學不瞭解,或者社會科學技能比較差,就會給他們提供一些Stem課程,主要針對醫療、零售方面的工人進行技能培訓。
香港近幾年也在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據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介紹,香港在全球新興生態系統中排名第三,深圳-香港-廣州在全球創新指數百強科技集羣中連續五年排名第二,香港智慧城市排名也長期躋身全球前二十。
孫東指出,要減少數字鴻溝,政府需要和私營機構、社會組織進行合作,提供更多的可及性,來做更多的培訓,幫助工人跟上數字化的發展。在香港有一個員工再培訓委員會,其中有超過50個和IOT或者是人工智能相關的課程,其中就包括生成式人工智能,鼓勵人們學習和掌握新的數字技能。
當下,隨着AI大模型的進階,數字鴻溝不僅存在於欠發達地區,職場人的存在主義危機也在凸顯——如果AI Agent可以越來越多替代原有的工作崗位,那人如何能在人工智能浪潮裡保住自己的“飯碗”?
阿霍迴應稱,他並不認爲AI會控制人的思想,AI也不會去控制AI,應該是人去控制AI。曾經他作爲諾基亞企業董事會的成員,公司每兩年就會有一次人才評估,他們發現專才有時候在顛覆式創新裡不能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比特定領域的專才,我們其實更需要跨學科的通才。技術的確在快速發展,科學教育在這個過程中非常重要,這也強調教育體系要打破固有壁壘,推進跨學科的人才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