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I數值高≠肥胖?醫揭「真正健康指標」:這類人反而要小心

許多人習慣用BMI(身體質量指數)來判斷自己是否過重,但家醫科醫師魏士航提醒,BMI雖方便,卻無法區分肌肉與脂肪,不能作爲唯一健康評估標準。 示意圖/Ingimage

許多人習慣用BMI(身體質量指數)來判斷自己是否過重,但家醫科醫師魏士航提醒,BMI雖方便,卻無法區分肌肉與脂肪,不能作爲唯一健康評估標準。他指出,腰圍、體脂率與體能表現,才更能反映真實的健康狀況。

魏士航在臉書表示,BMI是用體重除以身高平方計算,依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定義,18.5~24屬健康體重,24~27爲過重,27~30爲輕度肥胖。然而,他曾遇過肌肉量充足的國軍弟兄,雖然BMI超過標準,實際上體能一流、身體狀況良好;反之,有些人BMI正常,但體脂率高、肌肉量低,健康風險反而更大。

魏士航指出,除了BMI,還有三項指標更能反映健康狀況:

魏士航分享,他在海軍艦艇擔任醫官時,常見士官兵因長期接受重量訓練,BMI達27左右,但動作敏捷、體能出色;若僅看數字,這些人會被誤判爲過重。

魏士航指出,近年國防部將現役官兵BMI合格標準從男性30、女性26,下調至男性26、女性24,意在鼓勵更健康的體態。不過他強調,制定體重或BMI目標時,必須考慮個人條件,不能忽略肌肉量與體能表現。

魏士航建議,控制體重的重點在於減少過多脂肪、維持或增加肌肉,而非單純追求BMI數字。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充足睡眠,再加上合適的體脂率與腰圍目標,才能真正達到健康。

魏士航最後提醒正爲BMI指數而苦惱的民衆,身體是否健康,不能只看體重或BMI,重要的是你有沒有足夠的肌肉、良好的心肺功能,以及適當的生活習慣。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