併購新政引發市場熱情:跨界收購多公司股價井噴 需警惕炒作風險

連日來,銀河證券股價幾經異動,在這背後,市場對其與中金公司合併的傳言不斷髮酵。3月14日,中國銀河股價上漲6.43%,盤中還一度漲停,創歷史新高。

與此同時,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要改革優化股票發行上市和併購重組制度,這一消息進一步激發了市場的討論和期待。有業內人士也認爲,年內受益於內需政策加強和基本面預期改善的順週期行業可能有階段性機會,尤其是併購重組等政策預期較高的領域。

自“924併購新政”推出以來,併購市場呈現出了哪些新特徵?在實際發展中,併購行爲如何影響交易雙方的股價及市值?普通投資者面對熱炒的併購概念股應如何應對?

產業併購仍是主旋律,半導體併購火熱

2024年9月底以來,證監會等經濟主管部門以及各地方政府都相繼出臺了支持上市公司併購重組的政策舉措,其中包括《關於深化上市公司併購重組市場改革的意見》(即“併購六條”)、央行推行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等。

貝殼財經記者瞭解到,自“924併購新政”以來,A股併購市場快速升溫,市場活躍度明顯增強。

聯儲證券最新發布的產業併購報告顯示,“924併購新政”後,上市公司開展各類併購交易數量爲2044起,佔全年總數的35.4%。其中,上市公司披露的重組預案(指所有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交易以及構成重大資產收購的現金交易)數量變化更爲明顯,併購新政後共披露了60起此類交易,佔全年同口徑的一半。

報告顯示,924併購新政頒佈後,A股併購市場繼續保持着以產業併購爲主旋律。上述60起披露重組預案的交易中有44起屬於產業併購,佔比超過7成。其中,16起跨界併購都屬於新質生產力範疇,半導體、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領域標的成爲上市公司轉型的“香餑餑”。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改革優化股票發行上市和併購重組制度,這一消息進一步激發了市場的討論和期待。有業內人士認爲,年內受益於內需政策加強和基本面預期改善的順週期行業可能有階段性機會,尤其是併購重組等政策預期較高的領域。

據報道,近期,半導體領域併購較爲火熱,僅在今年3月便出現多起重磅交易。例如,北方華創於3月10日公告稱,公司董事會同意以現金爲對價,協議受讓先進製造所持芯源微9.49%股份,交易金額16.87億元;3月10日,新相微公告,公司正籌劃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深圳市愛協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控制權並同時募集配套資金。

跨界併購引發多家公司“井噴式”上漲 業內:投資者應警惕併購概念炒作

伴隨着市場併購熱情的高漲,市場也暴露出一些潛在風險。

聯儲證券首席併購專家尹中餘認爲,併購重組對於A股行情走勢一直是把“雙刃劍”,雖然“924併購新政”後併購熱潮漸起,但同時也引發了中小投資者對於跨界重組及借殼概念的不理性炒作問題。

據其團隊統計,“924併購新政”後開展跨界併購的16家上市公司,其股價都經歷了“井噴式”上漲,從復牌後至2024年年末,股價的最高漲幅平均值爲125.78%。其中,光智科技、鬆發股份等漲幅居前。

具體來看,光智科技公告重組預案復牌後連拉8個漲停,股價從停牌時的21.28元/股飆漲至最高115.55元/股,翻了超過5倍。鬆發股份公告重組預案並復牌後收穫連續14個漲停板,股價從停牌時的14.35元/股拉漲到最高54.53元/股,翻了近4倍。

此外,上年9月11日公佈重組方案的雙成藥業,藉助“924併購新政”激發起來的市場熱情,在重組復牌之後的2個月之間內累計收穫24個漲停板,股價從停牌時的5.22元/股一路上漲到40.98元/股,最高漲幅達8倍。

不過最終雙成藥業跨界併購失敗,隨着重組失敗消息公佈,雙成藥業連吃兩個跌停。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認爲,併購熱潮具有政策套利窗口、資本敘事狂歡和流動性博弈三重邏輯,也存在跨界死亡谷、估值泡沫破裂和信息黑箱三大風險。新政支持科技併購與產業整合,部分企業借併購實現估值躍升。但是,要當心市場對“新質生產力”概念盲目追捧,防範資本狂歡中的情緒驅動風險。也要看到弱市環境下,併購成爲題材炒作載體,但多數漲幅缺乏基本面支撐。

“實際上,不少跨界併購因技術/管理整合失敗告終,股價表現遠低於預期。也有部分企業標的資產溢價高企,但是業績對賭失敗將觸發商譽減值。有些企業併購後業績變臉,顯著下滑。甚至,部分企業借內幕交易收割散戶,譬如大股東借併購消息高位減持套現。”田利輝指出。

據瞭解,儘管在一系列政策刺激下,併購重組市場一度出現井噴行情,但市場化併購的成色並不突出。對此,聯儲證券認爲,核心問題在於併購市場估值與IPO估值存在巨大落差。

根據統計,我國上市公司實施重大資產購買的市盈率長期保持在十倍左右,且近兩年併購估值水平還有所下滑,相比之下,A股IPO估值的居高不下。比如,2025年1月上市的12只新股,發行市盈率均值約22.52倍,上市首日收盤市盈率均值高達82.96倍。

“A股IPO與併購估值的巨大差異主要體現在二級市場方面,因此壓縮併購與IPO的估值差也需要從治理二級市場入手。”聯儲證券建議,“儘快讓雙方二級市場估值邏輯統一起來。包括嚴格阻止沒有產業邏輯的借殼上市申請,讓上市公司殼價值儘快歸零;從嚴監管上市公司的盲目跨界併購,讓概念炒作逐步收斂。”

對於投資者而言,田利輝強調,併購熱潮背後是資本與產業的共舞,更是理性與貪婪的較量。普通投資者需牢記,政策紅利不等於個股暴利,敘事狂歡終將回歸價值本源。唯有以產業邏輯爲錨,方能在浪潮中淘得真金。所以,投資需要穿透本質,覈查標的專利質量和客戶結構,分析併購業務相關性,警惕“八竿子打不着”的跨界故事。而且,投資要考慮和週期適配。政策寬鬆期應該關注科技型併購等新政傾斜領域,在監管收緊期迴避高溢價標的。市場低迷時要高度警惕低價股,防範面值退市的“灰犀牛”。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胡萌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