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牀上的遺囑」恐怕無效?一位70歲老先生的真實案例,值得每個人警惕

圖/pixabay

文/R姐財富方舟-廖嘉紅

黃爸(化名)七十多歲,癌症住院多時,那天,他抓着女兒的手說:「我想立遺囑,把房子跟存款怎麼分,寫清楚,不要以後吵架。」

女兒趕緊找律師,卻被婉拒--「病人的神智和體力狀況,不一定能符合代筆遺囑的法律要件。」

很多人以爲:「等病了再交代就好。」但現實是——越晚寫,越難成功!

爲什麼律師在重病時不一定願意接案?

1.法律門檻高

◾代筆遺囑必須由遺囑人「親口陳述」並在兩名見證人面前完成,還要全程確認有完全行爲能力。

◾如果當下神智不清、口齒不清、病況波動,遺囑效力就可能被挑戰。

2.爭議風險大

◾家族爭產案中,重病遺囑是最常被質疑「被誘導、被逼迫」的情況。

◾一旦打官司,律師本身也要承擔責任。

3.時間與程序壓力

◾要找見證人、錄影、醫師證明,甚至臨時跟醫院溝通允不允許錄影,常常是「分秒必爭」。

重病時寫遺囑,救急3步驟:

1.確認意識狀態與行爲能力

請醫師出具「神智清楚證明」,或在病歷中記載病人清醒狀態。

2.選最快能完成的遺囑形式

◾能說話 → 代筆遺囑(兩名見證人+錄影+醫療證明)。

◾能自己寫 → 自書遺囑(親筆、簽名、年月日)。

◾說話與書寫都困難 → 口授遺囑(錄音錄影,3個月內轉正式遺囑)。

3.全程留存證據

錄影、醫師證明、見證人資料,都要保存完整,降低爭議。

提醒:重病遺囑是「補救」,不是「最佳方案」,即使成功完成,也可能在日後被挑戰。

對朋友說的心裡話

💡 健康的時候,纔是你最有能力去決定財產怎麼安排的時候。

這時找律師討論,不但能想得周全,也能確保安排對你最有利。

等到病重了,別說處理財產,連「巴氏量表」都可能拿不出來,遺囑的合法性和可信度,更容易被人挑戰。

趁現在清楚、理智、有行動力的時候,把該交代的事做好,纔不會讓心意在爭議中被磨掉。

💎 讓愛不傷人,讓財富有溫度。

如果你愛的人值得被好好照顧,就別把這件事留到最後一刻。

本文由《R姐財富方舟-廖嘉紅》授權轉載,原文請點此

R姐財富方舟-廖嘉紅: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