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牀不夠是假象?醫院推通訊診療 返家再回院打抗生素

急診壅塞持續,專家表示,擴大在宅急症照顧對象,讓住院病牀的利用更有效率。圖爲視訊看診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健保署去年啓動在宅急症照護計劃,先從尿路、軟組織感染及肺炎患者開始試辦,同步擴大通訊診察治療辦法,希望減少病牀使用率,降低住院天數,也達到便民效果。最近急診壅塞讓醫護人員抱着頭燒,急診醫學會建議推動急診住院替代選項,專家表示,擴大在宅急症照顧對象,讓住院病牀的利用更有效率。

「病牀是相對珍貴資源,卻像社福機構」,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說,住在機構的老伯伯好不容易出院,卻因爲小毛病沒多久又被送來急診,因住宿機構沒有醫師,直接送急診是最簡單的方式,對家屬也好交代。以醫療端來看,仍希望機構符合條件就讓病人留在原單位,透過如給予口服藥物等方式治療,讓醫院去中心,強化家庭或是機構能力。

邱冠明指出,撇除重大手術,病人真正需要醫師治療時間,一天多不超過三小時,大部分時間都是躺着休養,因此希望家人、看護、居服員、醫院訪視人員等拆分照顧責任,讓牀位安置更有效率,而非創造「病牀不夠」的假象。他強調,以現在的人口基數來看,一直加蓋病牀、醫院並不具正當性,反而讓醫護人員等從業人員委屈,陷入死衚衕。

馬偕醫院則在去年底推出「非住院靜脈注射抗生素治療」(OPAT),尿道炎、急性腎炎、蜂窩性組織炎、肺炎等患者不需要住院請假,可在約好時間到急診施打抗生素。院長張文瀚說,病人輕症且生命徵象穩定,打完抗生素就可回家,不用停留在急診等住院病牀,隔日再到醫院定期施打就可。

急診內科主任謝尚霖說,這類患者就算住院一天也只需要約一個小時打抗生素,爲增加病牀效率,也考量患者便利、減少部分負擔,行動自主或是家屬可協助回診者可採此模式,定期急診施打抗生素3至5天即可,目前已逾30人使用,患者反應不錯。

亞東醫院去年推出通訊診察自費方案,一次費用1300元,外科加護病房主任暨醫療事務室主任洪芳明指出,由於自費使用人數佔比不多,每個月約有80人次,主要是距離醫院較遠、需要照護者陪同回診等會使用,多是出院後使用一次;另身心需求者也是主要使用族羣之一。

邱冠明建議透過通訊診療讓患者,跟原本的醫療團隊保持聯繫,提早出院;雖然不能直接解決近期急診壅塞,但仍能增加病牀利用效率,並在自費市場先行後,未來逐步納入健保。同時擴大在宅急症對象,到內科相關疾病等。健保署長石崇良迴應,在宅急症照顧擴大可以納入下階段研議方向,逐步擴大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