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說啥都沒做!他曝應變小組「7月就成立」:專家都評估過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重創花蓮縣光復鄉。(圖/記者王兆麟翻攝)
記者鄺鬱庭/綜合報導
因爲強臺襲臺的關係,花蓮光復鄉23日下午發生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溢流,引發洪水災害釀死傷。就有網友指出,外界質疑「爲何什麼都沒做,就讓堰塞湖這樣潰堤?」但其實從7月發現跡象起,已有跨機關監測、預警與撤離等作爲;9月中專家更將「最可能情境」由極端潰壩,調整爲「晴天溢流、下切約50公尺」的沖刷型事件,「是你不知道已經做了多少事情。」
這位網友在PTT的Gossiping板迴文,「很多人說爲何什麼都沒做,就讓堰塞湖這樣潰堤?其實是你不知道已經做了多少事情」,很感謝爬進山裡裝設監測系統的農業部同仁,「預警系統真的發揮了效果。」至於爲何不先讓水流掉一些?他透露,專家其實也都評估過了。
他逐日列出作爲,7/26—7/31啓動空勘建模、成立應變小組;8/1—8/7完成量體估算並規劃下游預警疏散;8/7—8/12與地方研商並預防性疏散,颱風後持續即時監測;8/18—8/20加密水位回傳並公開監測面板;8/27農業部設「專案小組」加速清淤與橋樑保護、強化對外溝通。
再來,9/12—9/16於光復、萬榮、鳳林進行CBS測試與演練,NCC建議擴大基地臺範圍並建立保全戶精準通報;9/17召開研討會後,專家將情境調整爲「晴天溢流、下切約50公尺」,但仍備妥極端潰壩備案,估計若極端情況發生,洪峰40—60分鐘可抵達下游重點區,故策略鎖定監測預警與下游防護;短期工程不可行,中長期再檢討道路通達、持續清淤與防砂配置。
貼文一出,網友們紛紛點頭,「推,人力其實做到極致了」、「推詳細資料,中央地方都已經盡力了」、「推,不論地方或中央早就在動作了」、「中央跟地方都努力過了,但是還是不敵大自然的威力」、「中央跟地方都盡力了+1,但淹到光復市區算超出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