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用「爲什麼」當起頭!領導人更該懂的溝通技巧 輕鬆解決各種情境
文/賈琳潔 圖/大是文化、達志示意圖
別用「爲什麼」當話頭
你的部屬最近在同時推進手頭上的幾個專案,因爲要兼顧的任務繁多,有些手忙腳亂。他找你尋求建議。
「主管,我現在手上有三個專案,交付期都在三個月內。感覺要規畫和執行的事情好多,摸不着頭緒,又擔心耽誤了交期,壓力好大。請給我點建議吧。」
聽到對方這麼說,你會如何迴應?部屬都請你建議了,看上去直接提供解決方法是最快也最符合他期待的回覆。於是,你這樣做了:
「小李,我建議你先把專案甘特圖做出來,這樣就知道有哪些事要做,且分別要在什麼時候完成。」
部屬小李覺得你說得很有道理,打算回去馬上進行。過了幾天,你發現他依然一副焦頭爛額的煩惱模樣,一問才知道他並沒有按你說的去做甘特圖,仍是想到該幹什麼就一頭栽進去,應接不暇的推進各種事項。
你不理解,爲什麼給了建議他又不去用呢?
領導者當然需要給部屬建議,但想讓建議奏效,需要符合三項前提:
‧ 問題的複雜度不高。這時提供建議比較容易,也比較容易執行和見效。
‧ 你很瞭解部屬面臨的問題的背景、原因,及他採取過的對策、狀態和需求,可以一針見血的給出能解決問題的關鍵意見。
‧ 對問題解決的時效性要求高,需要即時給出建議,快速行動。
回到小李的場景,以上三項前提都不符合。所以單純採取給建議的方式,很可能會換來以下結果:
‧ 部屬不認爲你的建議能解決他的問題,否定你或者不去做。
‧ 部屬認爲你不瞭解他的狀況。
‧ 部屬執行你的建議後發現沒什麼效果,對該建議產生懷疑。
‧ 部屬覺得自己無能,只能按照你說的去做。
‧ 部屬覺得羞愧,耽誤了你的時間。
爲了避免以上負面的結果,讓部屬在面對問題時既能靠自己解決,又能獲得成就感,在問題比較複雜、時間沒有那麼緊迫的情況下,以提問的方式會比直接給建議更加有效。因爲,有力的提問會帶來一系列好處:
‧ 部屬感到被尊重。
‧ 激發部屬的潛能,由他自己想出解決辦法。
‧ 部屬更有動力去執行自己想出來的辦法。
‧ 部屬在思考、行動的過程中檢驗有效性,累積經驗,進而提升能力。
‧ 部屬對你的信任感增強。
‧ 你的領導力得到提升。
提問的目的是啓發部屬主動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提問的前提是先界定爲了什麼而提問,也就是釐清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部屬通常直接拋過來一個個問題,但通常這些問題不是真正的問題,它們只是表象。
比如,部屬跟你說他最近壓力很大,這只是問題的表象,造成壓力大背後的根本原因,纔是那個真正要解決的問題,也許是工作量問題,也許是和同事起了衝突。找到根本原因,也就是根本問題,才能針對問題討論解決方案。
想要透過現象識別根本問題,可以使用「是什麼」追問法,範例如下。
小李:「經理,我最近的壓力好大。」
你:「是什麼爲你帶來了壓力呢?」
小李:「最近三個專案都啓動了,好多事要同時做,我擔心做得不夠好。」
你:「是什麼讓你有了這樣的擔心呢?」
小李:「其他兩個專案還好,處理專案A時,需要專業背景,我不是本科系出身,常被客戶問一些專業性高的問題,擔心答不對會影響客戶的滿意度。」
實際上,這種提問確實是在深挖「爲什麼」背後的爲什麼,但是,當你問對方「爲什麼」的時候,容易讓人產生抗拒的情緒,因爲這會讓對方覺得你是在質疑他。所以,當你總是在問「爲什麼」時,對方很自然的就會開始自我辯護,或者不願談下去。而把「爲什麼」替換成「是什麼」,就平和、客觀了很多,能夠讓對方順着你的追問,不被情緒干擾的深入思考。
有力的提問不在於數量,而在於品質。好的提問,具備開放和正向這兩個最關鍵的特點。
【推薦書籍】
書名:《帶人高手》
作者:賈琳潔
簡介:噹噹網新書榜第一名暢銷作家。15年人資管理資歷、面試過上萬人的外商經理。
出版社:大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