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心病」縮短壽命!醫揭早逝三大關鍵因素 籲跨科整合照護助延命

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副院長李俊宏說,精神病患早逝主要有三個因素,包括精神疾病爲自殺高風險因子,影響患者就醫行爲及健康生活習慣,建議應從自殺防治、整合醫療着手延長壽命。圖/123RF

國衛院研究發現,思覺失調症等精神疾病患者較一般人容易早逝。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副院長李俊宏說,精神病患預期壽命較短主要有三個因素,包括精神疾病爲自殺高風險因子,影響患者就醫行爲及健康生活習慣,建議應從自殺防治、整合醫療着手延長壽命。

李俊宏說,國內思覺失調症、憂鬱症患者不少,其預期壽命比一般人少,主要是精神疾病爲自殺高風險因子,如思覺失調症男性患者好發年齡爲15至25歲,女性25至35歲,病人中15%會出現自殺行爲,或憂鬱症患者長期情緒低落,深感人生沒有希望,不如一走了之,減少預期壽命。

其次,精神病患受病情因素改變就醫行爲,李俊宏說,思覺失調症患者出現高血壓產生的頭痛,因精神症狀影響像「頭痛是腦部被別人植入晶片,被陷害了」,缺乏病識感,往往延誤就醫。而就醫後也無法順利服藥,延誤治療;另如躁鬱症患者躁症發作,可能會做出開快車、鬥毆等危險行爲;藥酒癮患者則是飲酒15至25年出現肝纖維化等損傷,在在減少預期壽命。

第三、精神疾病也會影響健康生活習慣,李俊宏說,患者恐出現社交退縮、行動力遲滯,忽略營養攝取,或攝取大量高熱量食物、沒有規律生活習慣等,進而引起肥胖等代謝症候羣。

爲延長精神病患預期壽命,李俊宏說,醫療端會針對自殺高風險族羣進行評估,病情嚴重者會通報自殺防治中心,派出關懷訪視員關懷,降低自殺率,也可利用醫院整合性門診,精神病患於精神科就醫時,同時篩檢有無慢性病,養成穩定看診習慣。

李俊宏說,該院對精神病患提供慢性病管理計劃,定期篩檢三高等慢性病,再給予運動及營養管理,病人需控制三高時也會以藥物治療,培養服藥規律性,讓患者回歸自我健康管理,甚至有些個案還會主動提醒醫師,3個月到了是不是要抽血檢查,也有媽媽假日陪着患有精神疾病的孩子一起爬山、運動,由身體健康帶動心理健康,增加健康適能。

對於社交退縮,走不出去的患者,李俊宏說,已經上路的「精神衛生法」納入社區支持,鼓勵患者透過心理衛生中心、會所等各單位參與社區活動,也應給予病友團體更多資源,呼籲各地舉辦更多健康活動,同時關懷精神病患及家屬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