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藏烏梨”騙局坑了產銷兩頭

原標題:別讓“藏烏梨”騙局坑了產銷兩頭

最近,水果市場上有一種黑色表皮的“藏烏梨”悄然走紅,商家宣稱這種黑皮梨系“世界之巔、川藏特產”,產自西藏高原,是名優果品。但有媒體調查發現,這種梨並非產自西藏高原,而是收購普通梨後,經高溫將其加工成黑皮梨。有專家接受採訪時表示,西藏地區並未生產過此種梨,也未出現過原生黑皮梨物種。“藏烏梨”騙局引發關注。

近年來,水果消費市場火熱,加上農村電商的快速發展,大大縮短了農產品的出村之路,但有不法商家從中看到了商機,頻頻在產業鏈中渾水摸魚,謀取利益,欺騙消費者的花樣也層出不窮。比如,有的商家通過標籤造假,用名不副實的水果冒充地方的名優果品,給當地辛苦培育起來的品牌抹黑。還有的商家在電商平臺發貨時,用劣質水果以次充好,損害消費者權益。這次被揭露的“藏烏梨”騙局,則是將騙術進行了新一輪翻新,甚至開始虛構水果產地,將造假水果包裝成地方並未培育過的特產,着實可氣。

“藏烏梨”的騙局何以形成?從進入市場以來,“藏烏梨”價格不菲,主要是因爲商家在營銷中虛構這種梨來自高原的稀缺屬性,同樣是黑皮梨,卻有不同於凍梨的口感,使得喜歡嚐鮮的消費者願意爲其買單,有電商平臺銷量超萬單,有的商家售賣時定價較普通梨相差數倍甚至十數倍。從商家角度來看,經過高溫加工的梨除了不易保存外,入口後對消費者健康沒有危害,所以商家更加敢於肆無忌憚地開展營銷騙局。

此外,還有一個細節不容忽視,那就是生產端。事實上,每當有涉及農產品的騙局出現時,總會有農民或多或少地受到連帶傷害。有媒體報道中提到,所謂的“藏烏梨”實際上是產地端的普通梨,有的是雪花梨,有的是玉露香梨,銷量也不低。還有商家公開售賣“藏烏梨”種苗,銷量超千單,其發貨的種苗來自哪個產地,系哪個品種,都沒有明確的源頭信息。“藏烏梨”騙局被揭露後,梨農有沒有遭受損失?收入會不會受到影響?未來如何優化產銷環節?這些問題都要逐一解決。解決好這些問題,是對農民合法權益的保障,是對當地農產品品牌的保護,也是給消費者一個交代。

對待類似“藏烏梨”的騙局,需要有關部門及時出拳,嚴厲打擊,及時下架虛假產品,對不法商家審查,將常態化監管落實到果業市場的各個環節。此外,還要加大宣傳力度,切實提高消費者防騙意識,提醒廣大消費者理性消費。期待多部門多管齊下,形成合力,共同營造健康有序的市場環境。(呂璐芳)

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