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了,機票“殺熟”
航旅縱橫7月21日悄悄上線“民航官方直銷平臺”。37家國內航空公司的票倉一次性接入,頁面乾淨得像剛擦過的舷窗——沒有“套餐險”、沒有“極速出票費”、更沒有把經濟艙拆成十檔價格的迷宮。
消息一出,業內立刻把它稱作“航空版12306”,航旅縱橫幾乎復刻了當年鐵路12306的劇本:讓機票像高鐵座位一樣,從層層代理的暗箱回到航司自己的櫃檯,只是這一次,櫃檯被裝進了每個人的口袋。
攜程降價
航旅縱橫此次推出的直銷平臺,通過聚合37家航司官網直銷渠道,確保“源頭票”供應,徹底杜絕中間環節加價與強制消費。平臺承諾“價格透明、無捆綁銷售、嚴格執行航司退改規則”,使消費者獲得“所見即所得”的購票體驗。
當客票、退改、發票全部在同一套系統裡閉環流轉時,過去需要耗費大量人力抽查的違規加價、積分倒賣或將失去生存空間。中小航司也藉機把原本被OTA(在線旅遊)流量霸權壓制的差異化航線推到聚光燈下。
長期以來,中小航司一直被OTA平臺流量霸權壓制,有苦難言。而消費者則被第三方平臺加價、捆綁搭售、代理違規操作(如積分票倒賣)等問題困擾,消費者實際支付價格常與票面價不符。
有意思的是,航旅縱橫上線以後,《財中社》注意到,同一航班,攜程(TCOM)等OTA平臺的價格分別要比航旅縱橫便宜幾元到十幾元不等,有的優惠力度甚至高達50元。以7月24日上海虹橋飛往首都北京的航班爲例,航旅縱橫東航直銷價爲1010元(不含燃油基建費);攜程的東航官方直營店同價,不過攜程代理的機票則便宜10元。
航旅縱橫的入場,與當年鐵路12306對攜程等平臺的衝擊軌跡高度相似。
2011年,12306上線後,憑藉官方票源優勢,迅速成爲火車票銷售主渠道,目前佔比超80%,直接擠壓OTA平臺們的火車票代理空間。儘管攜程等OTA巨頭通過搶票加速包、客服響應等增值服務維持部分份額,但其核心比價功能與票務主導權已被大幅削弱。
稀釋定價權
航旅縱橫機票直銷平臺的上線,讓OTA巨頭的票價霸權進一步被稀釋。在過去,OTA巨頭們憑藉其龐大的用戶基礎和廣泛的合作航司資源,在機票定價方面擁有較強的話語權;而這種話語權,還通過“大數據殺熟”等方式,直接在B端機票供應商和C端消費者中間構築不透明的較高利潤空間。
在平臺的流量裹挾下,OTA巨頭一定程度上主導了部分航線的價格走向,消費者往往只能被動接受其平臺上的價格。如今,航旅縱橫的航司直銷提供了更透明、更低廉的票價選擇,消費者有了更多的主動權,攜程們近期通過低票價攬客,也表明OTA平臺的主導地位有動搖跡象。
此前,攜程在機票銷售過程中曾出現過爭議行爲。例如其推出的調價助手,本應是幫助消費者及時瞭解機票價格變動的工具,但在實際操作中,卻被質疑存在引導消費者快速下單、製造緊張氛圍嫌疑,有時甚至會出現價格提醒不及時或不準確的情況,讓消費者在購票時陷入被動。
還有令人詬病的“大數據殺熟”。不少消費者在購買機票、酒店時均遭遇過同一航班、同一時間,老用戶看到的價格往往比新用戶或更換設備登錄的用戶要高。這種利用用戶數據和行爲習慣差異化的定價方式,損害了消費者權益。
火車票重演
這一幕像極了2011年12306上線時的震盪。
彼時,攜程火車票頻道日均出票30萬張,佔線上火車票七成份額。12306推出購票服務後,攜程火車票頻道三個月內流量銳減近半。火車票利薄,攜程本意在利用火車票將用戶引到酒店和度假高毛利區,但12306推出導致的攜程流量入口被“抽水”,逼得攜程創始人樑建章在財報會上反覆強調“國際化”和“機票交叉銷售”。
而爲了保住僅剩的年節搶票需求,攜程每年砸下上億元升級對抗12306的驗證碼和風控技術,最終2019年默默下線“加速包”,變相承認這場技術軍備競賽的徒勞。
隨着航旅縱橫等直銷平臺的崛起,攜程的收益至少短期內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利潤率也會隨之減少。
一方面,航旅縱橫平臺的直銷價格優勢明顯,會吸引大量價格敏感型用戶從攜程轉移,可能導致攜程的機票銷售量下降。而機票作爲公司重要收入來源之一,攜程交通票務2024 年全年營業收入203億元(28 億美元),同比上升 10%,約佔攜程2024年532.94億元營收38.1%。
另一方面,爲了應對航旅縱橫的直銷競爭,攜程可能需要降低機票價格、減少佣金比例,或者增加營銷投入來吸引用戶,這些都會進一步壓縮其利潤空間、利潤率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