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被“DeepSeek要涼”帶了節奏
默 達
“DeepSeek流量下滑”“使用率暴跌至3%”,最近,社交媒體和短視頻平臺上突然冒出類似論調。更有人宣稱其“商業失敗”“跌落神壇”,一時引發爭議。
DeepSeek真的“涼了”嗎?請先跳出統計口徑的誤區。諸多自媒體引用的數據,無論是年初的7.5%也好,還是如今的3%左右,都是“官網訪問量”。然而許多用戶使用的是服務商提供的接口,如騰訊元寶、百度等。多平臺分流,便捷的本地部署,各行各業爭相接入自己的DeepSeek,自然會把“蛋糕”分小。同源數據顯示,第三方託管的DeepSeek R1和V3模型的總使用量仍在快速上升,恰恰證明“蛋糕”的總量是越做越大的。
DeepSeek的成功,不在於其壟斷市場或是賺取財富,而是其打造的開源生態激活了一池春水。過去的幾個月裡,有人驚呼“混元、通義等大模型的‘智商’正在迎頭趕上”;有人開發技術小白也能使用的AI智能體;也有人將推理大模型用在人形機器人等高技術產品上;更不必說它在看病買藥、投資理財、知識搜索等領域嶄露頭角。這哪裡是“跌落神壇”,分明是“飛入尋常百姓家”。
對比市面上的其他AI大模型,DeepSeek確實顯得“低調且任性”。創始人樑文鋒很少接受採訪,技術團隊在社交媒體開設的賬號屈指可數,而且基本上也只討論技術問題而忽視用戶反饋。或許正應了360創始人周鴻禕最近的發言:“樑文鋒根本不想做APP,他的心思全在AGI(通用人工智能)上。”
此前有人預測,深度推理模型R2會在今年5月的某個深夜震驚世界,然而目前仍無消息,有傳言稱“遇到瓶頸”,也有人說是“團隊不滿意”,這份慎重反而給了極端論調可乘之機。再看看跟風的“跳樑小醜”們,有的從外網搬數據,不僅把別人的結論抄錯了,甚至連數據也沒弄對,把“下降50%”說成是“從50%一路下跌”;還有的一邊譏諷“缺乏商業頭腦”,一邊悄悄賣課,讓人啼笑皆非。這麼看來,遠離“七嘴八舌”專心搞技術,果然沒錯。
與其期待DeepSeek全知全能,倒不如深入瞭解下黃仁勳都要讚歎的中國AI生態:有人埋頭鑽研技術,有人開闢應用方向,還有人費力打磨一塊不受限制的“中國芯”……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大家分工做一件事,即便遇到了挑戰,辦法也一定比困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