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少子化走向黑子化
面對代理教師招聘狀況,教育部除逐日逐縣市瞭解招聘進度及提供必要協助外,持續鼓勵地方政府建立代理教師聘任誘因機制以提升續聘意願。本報資料照片
近日內閣改組討論喧囂塵上,教育部長屢被點名,遭批評對教育改革與教育現場的專業支持毫無作爲,「校園愛心球」、「限制第七節排課」、「教師身心調適假」、「代理教師缺聘大逃亡」等爭議不斷,但仍獲留任。事實上,教育亂象層出不窮已是結構性問題,若思維不改,再換幾個教育部長也一樣。
大約一週前筆者在臉書上收到留言。暑假期間,半夜凌晨,一羣十一至十六歲間的青少年擅自翻牆進入私家泳池戲水,且將場地物品毀損;泳池主人報警、警方找到人詢問後,發現這羣孩子多半來自單親或照顧功能缺乏的家庭,青少年家長表示願意賠償財物損失,場地主人也願意和解。
雖然這類消息不太受到主流媒體關注,但卻告訴我們,社會中有許多孩子缺乏家庭照顧,也缺乏教育單位有效的引導,例如於暑假期間對這些有活動需求的兒少們提供合宜的活動空間。若沒有合適的安排,在家長無法負荷照顧的狀況下,孩子就可能發生脫序行爲。
教育部在七月研擬「校園愛心球」、「限制第七節排課」的計劃,其實爲德不卒;只開放球具借用且要學校老師支援,這種做「半套」的政策思維,是教育政策、社福政策之所以總是停留在「補破網補不完」的主因。
在香港,有周一至週六全日開放的青少年中心,內有撞球、羽球、線上遊戲、桌遊、音樂教室等設施,由社工或教育人員進駐,提供社區青少年聚集及活動場地。反觀臺灣雖在社區中廣設長青食堂、長輩照顧據點,但兒少活動空間、特別是專屬青少年的空間,相較之下則是付之闕如。
筆者在宜蘭蘇澳地區主持「馬賽城南小屋社區共學中心」,主要就是提供馬賽地區兒少課後及寒暑假期間的照顧工作,爲在地兒少設計與規畫課後學習、人際交流系列課程及活動。兒少據點以一所公立國中學區爲服務範圍,一年經費約五百萬元,若在全臺灣約七百所公立國中學區皆設置一座兒少據點,一年經費約卅五億。臺灣一年的教育總經費約三千億,卅五億隻是尾數。
少子化浪潮下政府應投入更多資源,特別是照顧弱勢家庭的孩子,才能避免「少子化」走向「黑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