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媒體:在電池方面歐洲要向中國學習
來源:環球時報
比利時《回聲報》3月15日文章,原題:在電池領域,歐洲要向中國學習 你們去過電池工廠嗎?我去過,那簡直是另一個世界,像外科手術那般精細。在高精度廠房裡,最細小的微塵都不允許存在。
打造這樣一個設施並不容易,且造價非常高昂。近幾年來,歐洲一直夢想這些科技能夠重返歐陸,然而不久前瑞典電池製造商Northvolt的破產,卻是給夢想澆了一盆冷水。很明顯,歐洲還沒有準備好動用數十億歐元的公共資金來支持這家公司,推動歐洲本地電池供應的立法迄今也尚未生效。
是否贊同這種公共支持政策並不是問題。商業層面本應是自由的,公共資金顯然不打算長期支持一個結果不確定的新領域,譬如電池產業。生產爬坡沒能達到預期?合同未能履行,明年的財務計劃不再有效?我們會因此受到銀行的限制。畢竟每個季度,我們都必須說服那些私人投資者和企業。
但中國在電動汽車、電池方面所走的道路完全不同。他們的公司在成爲行業領導者之前已掃清了障礙,政府層面也大力支持。
歐洲人現在還糾結於所謂“傾銷”,但正是公共支持政策創造了這一產業,並且需要時間的積累才能達到質變。記得當時中國那些質量不佳的汽車產品,還曾被老牌汽車製造商嘲笑過。從事交通與環境遊說的朱莉婭·波利斯卡諾娃去年12月就曾表示:“歐盟的‘阿喀琉斯之踵’在於,它無法將資金與言論關聯起來,也無法建立一個實質性的綠色投資基金,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下開發清潔技術。”
但商機等不起,材料和電池行業諮詢公司“基準礦業情報”曾預計,到2030年,Northvolt將佔到歐洲一級電池供應商容量的13%,但Northvolt現在失敗了,我們可能無法在電池領域趕上亞洲人。按照“基準礦業情報”現在的估算,到2030年歐洲35%的電池將由中國公司生產,而歐洲本土企業的比例只有30%。
如果你不能打敗他們,那就加入他們!這正是電動汽車產業面對中國發生的情況,電池領域也同樣符合這個邏輯,與中國、韓國公司的合作越來越多,這一點不要忘記。與亞洲製造商合作在歐洲生產電池可能是積累技術的最佳途徑。當初中國正是在歐洲的幫助下開始生產汽車,如今輪到我們謙卑地來做同樣的事情了。(作者本傑明·埃維拉特,董銘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