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難治易復發 學者:防治挑戰更大

當臺灣C肝消除戰役逐步邁向達標之際,B型肝炎與脂肪肝、酒精性肝病的診治策略成爲專家聚焦重點。中研院院士廖運範以B肝爲例表示,B肝不像C肝有可治癒藥物,且復發風險高,治療複雜,但研究顯示,B肝病患若用藥穩定控制兩、三年後停藥,且規律回診,肝癌發生率、死亡率反下降。

廖運範指出,B肝病毒嵌於肝臟細胞核,因多數藥物無法侵入,所以治療成效不僅靠藥物,也與病患免疫狀態息息相關。

研究顯示,已肝硬化的B肝病患在用藥兩、三年後停藥,十年後表面抗原(HBsAg)消失率達百分之廿三,與未停藥組的百分之三相比,差距甚多,且肝癌發生率下降約百分之五十,肝臟疾病相關死亡率與整體死亡率則減少百分之六十七、百分之五十四,應與停藥後免疫系統恢復有關。

基於人性考量,有耐心長期用藥者不及五成,廖運範認爲,若讓病患在用藥兩、三年後停藥,較符「人性」,而提升病患疾病認知度並配合治療,更是B肝防治不可或缺一環。

至於其他肝炎的追蹤,健保署副署長陳亮妤分析,過去透過「B、C肝個案追蹤方案」,可幫助及早發現肝癌病竈,未來追蹤時間將延長至十二個月,也將納入酒精性肝炎、代謝性脂肪肝與晚期肝纖維化病患,追蹤頻率改爲三個月。除了調整支付獎勵等費用,目前該署也正與相關學協會研擬新增「肝癌篩檢指標(AFP)」,期待病患早期便獲診治。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