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臺公共工程為何頻流標?雙重風險…業界不敢出手

國內各地公共工程接連流標,須調整預算與工期才得以發包,導致工程進度延宕。業界分析,主因在於預算未能反映市場實際成本,大型公共建設集中招標產生「磁吸效應」,壓縮對中小型工程投標意願。

臺灣區綜合營造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陳煌銘指出,公共工程頻流標主因仍在於預算偏低。他說,從政府覈定預算到開標往往間隔數月甚至一年,材料與人工成本波動劇烈,導致預算與實際落差過大,廠商評估風險高而選擇不投標。多數工程流標與預算不足有關,淡江大橋是少數因技術性問題導致流標的特例。

陳煌銘強調,國內營造廠技術能力充足,只要預算合理、確保不虧損,廠商自然願意進場投標。目前預算調整機制僵化,公務員憂遭誤會圖利,導致修正進度緩慢,往往要流標二、三次後纔會檢討提高預算。他呼籲,政府應建立更靈活的預算調整制度,讓公共工程能及時反映市場成本,避免延宕、確保建設進度。

臺灣區綜合營造業同業公會基隆辦事處處長王德昌說,目前放寬到兩億元以上工程就可專案申請外籍移工,申請作業幾乎要等一年纔有移工進來,但兩億元工程一年多就會結案,緩不濟急,行政作業要再加快。

王德昌表示,以往有高職畢業生投入職場,如今人人讀大學,沒有要進工地,「別說站一天,光在大太陽下站兩小時,可能就打退堂鼓了」。

王指出,以往營造業者搶標公共工程,底價打八折、七折都想標到,現在是政府來拜託業者投標。業者想標工程創造利潤,在缺工困境下,加上用日曆天算工期,勞基法的工時限制,業者不是不想標,而是沒有人。

王德昌說,業者一直很納悶,勞動部接受科技廠專案引進外籍移工當作業員,理由是可以幫臺灣創造外匯。營造業想引進移工,卻被說成是搶本地人工作機會,非常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