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行人優先區」無執法配套開單數掛零 議員批:簡直白設

北市交通局於信義區嘉興裡打造北市首處「行人優先區」。(臺北市交通局提供)

臺北市去年爲交通安全年,市府在大安區大學裡完成全臺首個「交通友善區」。臺北市議員趙怡翔今指出,政策重點爲在充斥飆車族的巷弄內減少車數,但上路至今,各分局針對巷弄超速取締成效相當不一,3月有超過一半的分局沒有任何取締數,也有分局單月可達到80件,另外「行人優先區」從去年底上路至今,還沒有執法配套,導致開單數爲零,他直言「簡直白設」。

交通友善區設立特徵包括彎曲道路及減速丘、縮減車道寬度、增加行人空間、提升路面辨識。趙怡翔15日在警政衛生部門質詢時指出,交通友善區最重要的是在充斥飆車族的巷弄內減少車數,以改善行人環境,但他發現各分局的巷弄超速取締成效不一,3月時有超過一半的分局沒有任何取締數,也有非常積極的分局幾乎是每個月都有相關取締。不僅如此,有些分局單月可以達到7、80件取締數,下個月卻是零。

此外,北市去年底還有在信義區嘉興街175巷9弄設置行人優先區標誌,特徵包括限速20公里、設立降速設施、不同顏色鋪面、禁止按喇叭,還有讓行人可以在道路中間通行,且接下來在大安區龍泉裡、大學裡也會陸續推動。趙怡翔卻發現,至今還沒有清楚的執法配套。

對此,交工處也迴應,在設置第一個行人優先區時,有請警察以勸導方式爲主執法,目前還沒有實際開單。北市警察局長李西河今也對於確切執行項目一問三不知。

趙怡翔認爲,執法標準過於模糊,導致開單零件,並不是基層警員的錯,強調「有標準就要有配套」,請交通局在2周內跟警察局開會,針對行人優先區執法標準做通盤檢討,因爲未來會擴大設立,若警察都不知如何取締,就形同白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