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首座「聚落式污水處理設施」設立 蔣萬安:公私協力典範
北市內湖的白石湖地區建置北市首座「聚落式污水處理設施」,可有效處理當地住戶及遊客所產生之污水。臺北市長蔣萬安14日出席啓用典禮,蔣表示,該設施是公私協力的最佳典範。(徐佑升攝)
白石湖地區爲臺北市著名草莓勝地,但因遊客人潮漸增,也產生污水問題。北市府爲解決當地困境,透過公私協力方式,成功建置北市首座「聚落式污水處理設施」,可有效處理當地住戶及遊客所產生之污水,並改善環境與溪流水質。臺北市長蔣萬安14日表示,該設施是公私協力的最佳典範,他期望未來全北市污水3級處理可達50%,至2030年污水可自主處理。
北市首座聚落式污水處理設施昨日於內湖白石湖地區正式啓用,爲當地提供更安全、衛生的污水處理系統。蔣萬安致詞表示,該工程歷經多方努力克服重重挑戰,不僅是北市在環境工程與水資源管理上的重大突破,也是公私協力的典範。
北市內湖的白石湖地區建置北市首座「聚落式污水處理設施」,可有效處理當地住戶及遊客所產生之污水。臺北市長蔣萬安(右三)14日出席啓用典禮,蔣表示,該設施是公私協力的最佳典範。(徐佑升攝)
北市內湖的白石湖地區14日啓用北市首座「聚落式污水處理設施」,可有效處理當地住戶及遊客所產生之污水。(徐佑升攝)
北市內湖的白石湖地區建置北市首座「聚落式污水處理設施」,可有效處理當地住戶及遊客所產生之污水。臺北市長蔣萬安14日出席啓用典禮,蔣表示,該設施是公私協力的最佳典範。(徐佑升攝)
北市內湖的白石湖地區建置北市首座「聚落式污水處理設施」,可有效處理當地住戶及遊客所產生之污水。臺北市長蔣萬安14日出席啓用典禮,蔣表示,該設施是公私協力的最佳典範。(徐佑升攝)
蔣萬安指出,白石湖地區爲臺北知名的草莓產區與休閒農業專區,融合有機農業、食農教育與觀光活動,每年吸引大量遊客,也產生相應的污水處理需求。過去多仰賴化糞池,處理效能有限。市府團隊經評估後,導入「聚落式污水處理系統」,以就地處理方式,有效克服山區無法鋪設長距離管線的困難,並保障當地水源安全與生活品質。
蔣強調,該系統象徵北市在技術與環保上的一大進展,感謝工務局衛工處、施工團隊與在地居民的共同努力,以及議員與里長協助多次溝通與說明,取得居民支持與用地同意,讓工程得以順利推動。
蔣指出,目前北市污水接管普及率已達83%,遠高於全國平均4成,但部分山區仍有待突破。爲進一步提升整體污水處理效能,市府已拍板設置民生、濱江、社子島3座水資源中心,3級處理比率預計將提升至50%,超越洛杉磯。
他強調,市府原訂每年接管1萬戶的目標,已在3年內提前達成4年總量,未來將持續推動最後一哩路的接管工程,實現2030年北市污水完全自主處理願景。
工務局長黃一平指出,該設施包含水力及太陽能等綠電系統,曝氣及攪拌等設備會優先用綠電運轉,減少使用市電,打造節能減碳、綠能永續的示範場域。設施採用環境部認證之預鑄設施,污水進流經初沉、厭氧、生物接觸曝氣、終沉、消毒,可有效去除污水中懸浮固體、有機污染物及氨氮,最終將處理後的水放流回溝渠。
衛工處長程培嘉表示,該工程難度「高到懷疑人生」,因在山凹底下導致工法、安全性都非常難做。目前試運轉2個多月,處理後水質可以覆育溪流,接下來將持續評估如士林北投的陽明山區平等裡等處,預計有上百戶居民會着手討論施作。
程補充,設施設置初期,先以內湖污水處理廠污泥加速微生物培養,以利淨化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之後衛工處進行3次水質採樣檢測分析,放流水平均生化需氧量(BOD)爲4.6mg/L、化學需氧量(COD)爲23.6mg/L、懸浮固體物(SS)爲9.9mg/L、氨氮(NH3-N)1.5mg/L,均遠優於環境部訂定之建築物污水處理設施「放流水標準」,顯示能有效削減水中有機污染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