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路燈管理多靠人工巡查 議員批與「智慧」城市嚴重脫節

北市智慧路燈人車流偵測畫面。圖/臺北市交工處提供

北市推動「智慧城市」但議員發現路燈管理與智慧嚴重脫節,「智慧路燈」進展牛步、功能不足,且路燈管理長期仰賴「市民或里長通報」仍停留在「人工巡查、被動報修」的舊模式,要求市府正視問題。公園處指出,現正推動全面換裝燈具,降低故障率。

北市議員王欣儀指出,智慧路燈原爲柯市府時期的府級計劃,預期應具備「人車流偵測」與「智能燈控」功能,2021年喊出路燈全面智慧化,但多年推動下來,成效有限。

另外,公園處明年計劃將智慧路燈增至1萬盞,設置地點從原本的住宅區,移設到河濱與高架橋等空曠地區,理由是訊號較穩、民衆較少,須遠端監測;住宅區會有里長或民衆通報。

王欣儀認爲,網路訊號不穩是技術性問題,市府該做的,應是主動發現並立即處理,而不是「住宅區會有里長或民衆通報」這等於把責任丟給市民。

北市府明年編列長達11年、近30億元的連續性預算,預計汰換全市15萬盞路燈。王欣儀指出,若只是汰換節能燈具,管理仍停留在「人工查看」的舊模式,沒能跟上AI時代腳步,再過幾年問題還是重演,應研議導入AI智慧監測系統,並明確化智慧系統建置項目與效益目標。

公燈處指出,北市目前設有智慧路燈5059盞,主要功能爲遠端監控、路燈不亮自動回報,後續將以高架道路、河濱公園、山區道路等巡查不易地點爲優先設置考量,預計設置1萬盞,未來若技術提升、價格降低,以及通訊品質提升,考量維護成本,會研議再增設智慧路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