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管廊新型智能巡檢機器人上崗 廣西智慧城市治理有新招

身高1米、造型簡約的地面式全向智能巡檢機器人,在狹窄的地下管廊靈活移動,頭頂的雙攝像頭警惕地掃描着周圍的環境;長得方頭方腦的軌道式巡檢機器人,閃爍着紅、綠、藍三色指示燈,正循着管廊頂部的軌道絲滑前行高效作業……近日,記者在南寧城投集團所屬南寧城市運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運營的三塘管廊監控中心地下綜合管廊內看到,兩臺新型智能巡檢機器人正默契配合,執行“天地協同巡檢”的巡查工作。它們上崗3個月來,爲城市基礎設施運維注入了新動力,我區智能城市建設、智慧城市治理又添新妙招。

技術升級:

從“行走的攝像頭”到智能巡檢衛士

南寧地下綜合管廊作爲城市“生命線”,集成了電力、污水、燃氣、通信等多種管線。以往,人工巡檢不僅效率低,單人單次巡檢只能走兩三公里,而且存在安全隱患——地下空間環境比較惡劣,又悶又熱。如今,新一代巡檢機器人閃亮登場,成爲地下管廊的忠實守護者。

“四年前的初代產品只能簡單錄製視頻,現在的新一代機器人已進化爲集環境感知、自動巡檢、智能報警於一體的多面手。”南寧城市運營集團管廊維護分公司副經理麥靜兵介紹。

據瞭解,這款由廣西產業技術研究院時空信息技術研究所和南寧城市運營集團聯合研發的新型巡檢機器人功能強大,搭載了先進的AI識別系統,它的“火眼金睛”能精準識別管廊內的管線變形、滲漏水、主體裂縫等病害,還能精準監測最高、最低溫度,對人員入侵、鼠蛇等危險情況及時預警。

機器人採用雙模式運行機制,在自動模式下可按預設路徑24小時不間斷巡檢,電量不足時會自主返回充電,還能生成數據和報警報表,便於工作人員及時處理問題。人工模式則支持遠程操控,如同遙控車般靈活應對複雜場景。

“200米範圍內的管廊巡檢,過去需要兩名工作人員全天值守,現在一臺機器人就能輕鬆完成,且數據實時上傳形成報表,大幅提升了運維效率。”廣西產業技術研究院時空信息技術研究所北斗導航技術中心技術總監李有明說道。

場景適配:

破解城市運維痛點難點

在地下管廊項目中,巡檢機器人曾面臨路面不平導致的晃動問題,就像人在崎嶇山路上行走難以保持平衡,研發團隊通過調整軌道半徑與傳感器參數,成功攻克了這一難題。“不同場景需要定製化解決方案,比如地下管廊的彎道設計、門控聯動,都要經過反覆調試。”李有明表示,機器人在室內環境測試時表現穩定,但進入地下複雜空間後,需應對溼度變化、信號干擾等多重挑戰,這些“攔路虎”都倒逼技術不斷升級。

智能巡檢機器人的能耐有多大?在近期南寧市遭遇強降雨期間,機器人第一時間發現管廊滲漏點並自動報警,工作人員得以迅速處置,避免了設備受損。在動火作業監控中,機器人可24小時值守焊接現場,記錄操作過程並及時預警安全隱患,解決了人工盯守效率低、響應慢的問題。智能巡檢機器人系統的應用正悄悄改變着傳統的運維模式,成爲城市運維新的生力軍。

推廣路徑:

三維巡檢模式從試點示範到全區複製

作爲廣西城市基礎設施運維領域創新改革的前沿陣地,南寧已建成5個管廊監控中心,形成覆蓋不同片區的智能巡檢網絡,如同一張張鋪開的監測大網。地下綜合管廊的安全運行直接關係民生保障。麥靜兵指出,通過“科技+人工”的協同體系,南寧正構建地上無人機巡檢、地面車輛巡查、地下機器人值守的三維巡檢模式,它們分工協作,共同守護着城市的安全。

目前,這款新型智能巡檢機器人已具備向全區推廣的條件。研發團隊採用模塊化設計,可根據不同城市的管廊結構、功能需求增減傳感器組件,適配當地需求。“我們計劃先在重點城市試點,再逐步向縣域延伸。”麥靜兵透露,長期來看,機器人運維模式能大幅降低人工成本,按10公里管廊計算,年均可節省運維支出超30萬元。

隨着人工智能技術與城市治理深度融合,廣西正以地下管廊智能巡檢爲起點,逐步將該技術拓展至道路、綠化、路燈等城市基礎設施領域。這場發生在地下空間的技術革命,不僅守護着城市的“血脈”,更勾勒出數字廣西建設的清晰路徑。

來源: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林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