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工地噪音粉塵狂擾民 市府「佛系輔導」挨批落後新北
北市府2021年起推動工地科技化管理,監控施工過程工地狀況。不過新黨臺北市議員侯漢廷發現,北市府「佛系輔導」落後早已強制納管的新北市政府,因此要求比照新北作法。圖爲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臺北市地狹人稠,建築密集度相當高,營建工程工地常常緊鄰民宅。爲此北市府2021年起推動工地科技化管理,監控施工過程工地狀況。不過新黨臺北市議員侯漢廷發現,北市府「佛系輔導」落後早已強制納管的新北市政府,因此要求比照新北作法。北市建管處長虞積學回應,將邀請環保局共同研議可行的執行方式及管制的時間點。
侯漢廷指出,臺北市營建工地環境污染陳情案,2021年7478件、2022年6535件、2023年6021件、2024年5694件,今年至10月中旬4723件,雖然數據呈下降趨勢,但噪音、粉塵仍是市民的惡夢。
侯漢廷說,相較於北市,新北市工務局從2023年10月1日起要求轄內新建、拆除工程,應於申報施工計劃書時,提報監測及污染防制設施,落實從源頭審查,明訂工地空品與噪音感測器、隔音設備等具體標準,已提升至法定層級。
他直言,北市仍處於「佛系」輔導業者導入,僅對大型環評工程推動科技化管理,欠缺強制力,形同放任多數中小型工地繼續擾民。對此虞積學表示,後續會與環保局共同研擬執行方式,也會一同研議針對工地的管制時間點。
環保局說,爲減少工地施工的揚塵跟噪音污染,北市近年積極推動智慧工地管理,期望透過施工單位設置微型空氣品質及噪音感測器即時監測污染程度,並透過物聯網技術達到污染預警通報,以強化工地自主管理並達到污染預防。
環保局說,北市已訂定「智慧工地設置及連線指引」供營建工地裝設空品及噪音感測器,另工地工程金額達新臺幣2億元以上,除了裝設感測器外,需比照環評工地管制模式,將監測數據上傳至環保局管理平臺。